就在这一天 2025年11月7日,将被载入韩国宪政史册,因为这一天,这位“韩国第一夫人”和这位“韩国总统”,在同一天、同一法院出庭,“先例”之多,在韩国史上也是头一遭。 2025年11月7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并不是什么传奇舞台,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 但就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里,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和前第一夫人金建希,正式回到普通人、普通被告的身份面前。 他们不再是坐在龙山总统府里指点江山的人,而是两名被法律单独审视的嫌疑人,和新闻报道简单写“又一位前总统受审”不同,这一天最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这对曾经的“权力夫妻档”从共同体拆开,让他们变成两个完全独立的被告人。 首先,法院安排得非常细,两人不在一个拘留所,押送车辆也分开走,路线不同,连进入法院的时间点都避开。 以前两人是一起进总统府、一起参加国宴,现在则是各走各的法律程序,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很明确的法律姿态,你们的权力关系、夫妻关系,在这里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们各自的罪责。 庭审时间也被设计成完全错开,上午10点10分,金建希先在一间法庭开始审理,五分钟后,尹锡悦在另一层楼的法庭开审。 中间没有任何会面,没有沟通,没有眼神交流,像被放回原点、重新计算的两个数字,总统、夫人,那些光环全被摘掉,他们只剩一个身份,被告。 就在法庭里,过去的形象也开始崩塌,尹锡悦曾以“反腐剑客”出名,抓过前总统,把很多权贵送进监狱,在韩国民意中一度被视作正义象征、政治硬汉。 但轮到自己站上被告席,他没表现出当年铁面无私的样子,当检方念出金建希的名字时,他突然情绪失控,要求检察官改口称“夫人”。 他坚持这个称呼,其实是在抓住过去的地位不放,仿佛只要别人还叫她“夫人”,他就还没彻底跌落,但舆论并不买账。 韩国媒体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民众认为他反应过度,说明在公众眼里,他已经不是“总统”,只是一个普通嫌疑人,而他本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反过来看看金建希,她的处境变化更加具象,曾经风光亮相国事活动,如今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拘留起诉的前第一夫人。 这一次,她终于承认收受奢侈品并当庭道歉,更讽刺的是,她以前引用过一句中国古诗,“花无十日红”,感叹荣华转瞬即逝,现在这句话变成了她现实生活的写照。 法律面前,没有象征,只有数字和证据,金建希的案件不是抽象道德问题,而是具体数额,操纵股价获利8亿韩元,收受价值37万人民币以上的奢侈品。 这些数字像冰块一样,把“第一夫人”的身份冷冷剥开,让人看到法律眼中只有违法所得,不看身份光环。 尹锡悦也同样如此,他曾经手握国家最高权力,今天却因为这些权力被指控:滥用职权、命令删除通话记录、甚至被证人称他提出过“枪毙政敌”的恐吓。 过去权力越大,现在责任就越重,这些指控全是围绕“你曾经掌握的权力怎么变成伤人的武器”,韩国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场景。 2019年,前总统李明博夫妇也曾在同一天、同一座法院接受审判,换句话说,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制度现象,只要犯法,哪怕是最高权力者,也必须走进同一扇法院大门。 韩国民众常说“青瓦台有魔咒”,但其实并不是魔咒,而是司法机制,把权力拉回现实的必然结果。 这一天值得写入社会记忆,并不是因为“一对夫妇落难”,而是因为它把法律的本质展现得非常清楚:当人离开权力舞台,只剩行为要被承担、证据要被检验。 权力可以合为一体,但法律审判永远是个人的,在法庭上,没有尊称,没有特权,没有保护色。 尹锡悦与金建希从一对站在权力中心的人,变成两名各自面对审判的普通罪嫌,这件事告诉韩国社会:总统不是神,第一夫人不是例外,权力用错,必有代价。 司法不是政治的延伸,而是权力的终点站,进入法庭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得把光环放下,把名字写进卷宗里,让法律说最后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