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美国该着急了! 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特朗普2.0时代的关税政策,简直像“小孩过家家”,2025年10月,他刚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额外关税,总税率飙到130%。 结果不到一个月,又紧急签行政令,把芬太尼关税从20%降到10%,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一年,还豁免了178项商品的301条款关税。 这操作把企业整懵了,订单像坐过山车,刚因关税暴涨被砍单,又因关税下调被催单,最后企业干脆“用脚投票”:不跟美国玩了! 美国媒体的焦虑不是没道理,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同比下降15%,而中国对东盟、墨西哥、欧盟的出口分别涨了22%、18%、14%。 更讽刺的是,美国豁免的智能手机、芯片这些“硬通货”,中国厂商早就转移产能了:华为在泰国建厂,比亚迪在墨西哥布局,宁德时代在印尼投建电池基地。 中国客户“消失”的真相,是全球产业链的“分散投资”革命,以前,中国制造靠“美国市场+中国供应链”的单腿走路,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直接把这条腿打瘸了,企业不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而是搞“中国+N”的多元化。 这种“分散投资”让中国制造更抗揍,也让美国市场没了“定价权”,美国消费者发现,就算关税下调,中国货加上高昂的物流、仓储费,落地价还是比墨西哥货贵;而美国本土造的商品,又因为人工成本高、供应链碎,根本没法大规模生产。 美国仓库的“补货潮”,暴露的是通胀压得喘不过气的无奈,2025年8月,美国CPI同比涨2.9%,PPI月度涨幅0.9%,创三年新高。 高盛算过,美国消费者已经承担了22%的关税成本,要是关税继续涨,这个比例能飙到67%,鸡蛋、汽油这些日常用品价格涨得离谱,美国民众对非必需进口货的需求直接“跳水”。 但美国企业不得不补货,库存周转率从2024年的5.2次降到2025年的3.8次,缺货率涨到15%,为了不关门,企业只能硬着头皮下单,哪怕利润薄得像纸。 更尴尬的是,美国本土制造业产能不够,根本填不上中国货的缺口,比如,美国造船业订单排到2027年,LNG油轮、集装箱船这些关键设备,还是得靠中国进口。 这场关税闹剧,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躲猫猫”,美国以为关上门就能逼中国就范,结果中国转身去了邻居家玩,还把新朋友带得越来越热闹,关税从来不是“魔法棒”,它可能暂时卡住别人的脖子,但最后勒疼的是自己的手。 中国客户“消失”,本质是市场对“不稳定政策”的投票,企业最怕的不是关税高低,而是政策反复无常,今天加税,明天降税,后天又威胁加税,这种“狼来了”的游戏玩多了,谁还敢把身家性命押在你身上? 美国与其盯着关税数字较劲,不如想想怎么重建贸易信任,比如,别把关税当“政治工具”,回归WTO规则;比如,少对华技术封锁,让企业能在公平环境里竞争。 再比如,承认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一起琢磨怎么优化供应链,而不是总想着“脱钩断链”,毕竟全球化时代,谁也做不到“独善其身”,美国想靠关税“赢者通吃”,最后可能发现:赢的只是选票,输的却是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