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有可能正面临分裂的危险!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越南不是早就统一了吗?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越南的统一实际上才刚刚过去50年。 胡志明市的阮老板最近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他那纺织厂开在平阳省的工业区里,机器从早到晚转个不停,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出口的集装箱堆得像小山似的,都快把西贡河的落日给挡住了。 可等到月底一算账,那点利润薄得跟窗户纸似的,一捅就破。“水电费单比上个月厚了半指,税费没降反而涨了,从北边运过来的原材料,运费又贵了一截。”阮老板对着账本叹气,这生意做的,比台风天跑海运还让人提心吊胆。 有人说越南可能要分裂,这纯属瞎琢磨。但要说越南南北两边的差距,那是真真切切摆在那儿的。从1975年南北统一到现在,满打满算才50年,这片S形的土地上,南北两头的日子过得跟差着时区似的,完全不是一个节奏。 阮老板待的南方,那是越南经济的“发动机”,单说胡志明市,一家就占了全国三成以上的工业产值。平阳省更厉害,靠着纺织、电子代工这些产业,聚了全越南近四分之一的外资。街头随便走两步,就能碰到韩国、日本来的老板,还有台湾省的技术员。那65层的Bitexco金融塔上插着国旗,比河内最气派的楼都高出二十层,看着就透着股热闹劲儿。 可这繁华背后,全是说不出口的糟心事。阮老板的利润,被两头夹着使劲挤:南方的工厂要靠北方的煤炭、电力供血,可能源定价的权力攥在河内手里,电和煤运到南方,还得额外加一笔“过境费”;他想从中国广西进点便宜面料,走南北经济走廊的货车,常常在中部的关卡堵上两天,问起来就说是“合规检查”。 最让他窝火的是,去年申请的出口退税,等了三个月才批下来,可北方的那些国企,往往一个星期就能拿到钱。 这南北的鸿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打从16世纪起,越南南北分治的时间就比统一的时间长。法国殖民的时候更过分,搞“南圻直接统治、北圻间接管控”,把南方养成了亲西方的商业据点,北方却成了扛着枪抗法的革命根据地。 二战结束后,南北又分治了二十年,南方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北方搞计划经济,两条路跑了二十年,统一之后想拧成一股绳,哪有那么容易。 现在这南北差异,连空气里的味道都不一样。河内的街上,经常挂着政治标语,干部说话绕来绕去,半天不点正题,老百姓手里有了钱就存银行,消费习惯跟咱们中国南方人差不多;可胡志明市呢,法式建筑底下全是网红店,年轻人半年就换一次手机,赚多少花多少,“月光族”比写字楼里的空调还常见。阮老板去河内谈生意,请客户吃顿火锅,对方翻来覆去说“太破费了”;可跟南方客户聚餐,吃完直接AA制,连客套话都省了。 政治上的门道,也透着这种差异。越共这么多年有个惯例:总书记基本是北方人,管着意识形态这些事儿;政府总理大多是南方人,专门抓经济。 这种“北头管政治、南头抓经济”的格局,既稳住了北方的政治根基,也给了南方发展的灵活性,但摩擦也少不了,南方盼着减税放权,北方却担心开放太猛乱了阵脚;南方缺电力,想多建几个电厂,北方又怕环保不达标,迟迟不批。阮老板的工厂想扩产,环评报告在南北的部门之间转了半年,到现在还没个准信。 不过越南政府也在想办法填这个沟。那条贯穿南北的经济走廊正在修,从中国广西谅山出发,经过河内到胡志明市,再通到柬埔寨,就是想靠交通把南北串起来。 河内的人均GDP也在涨,从2015年的3600美元涨到现在快8000美元了,虽说还赶不上胡志明市的1.2万美元,但差距确实在缩小。年轻一代更不怎么提南北的区别,他们更关心怎么进外资厂拿高工资,怎么靠跨境电商赚美元。 阮老板最近也有了新主意,他打算把一部分生产线搬到南北交界的岘港,那儿既有南方的物流便利,又能享受到北方的政策优惠。“分裂?那都是瞎扯,说白了就是南北日子过法不一样。”他合上账本,看着厂区里刚运到的中国产自动化设备,心里踏实了点,“只要路能通、政策顺,机器转起来,钱自然就来了。” 说到底,对普通越南人来说,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能把日子过好,才是最实在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