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百岁老人去世后,子女们在家中发现了一封8年前写下的“遗书”,里面特别交代了两件重要的事,让人泪目! 谁能想到,一位百岁老人的临终家书,竟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宁波前江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世康离世后,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封 2017 年写下的信。 泛黄的信纸,苍劲的笔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三条朴实到骨子里的嘱托,却道尽了一生的信仰与家风。 孩子们捧着信纸,又心酸又坚定。 父亲一辈子清廉,走后也没给他们留房产钱财,反而把最后的 “安排”,都给了党和需要帮助的人。 信里写得明明白白:丧事要从简,连花圈数量都细细规定,不搞排场,不添麻烦。 兄妹几个要同心同德,家产和家里的名誉,绝不能因为争吵受损。 最让人动容的是两件 “身后大事”:拿一万元交 “特殊党费”,上缴给法院党组织,再取十万元设立慈善基金,重点资助寒门学子,帮扶困难群体。 陈老这一生,都没忘记自己是名党员。 在职时,他是公正严明的法院院长,手握权力却始终自律,从没利用职务谋过私利。 退休后,他也没落下过组织生活,把对党的忠诚,刻进了日常的一言一行里。 这最后一万元党费,对他而言,是信仰的延续,是给组织最后的交代。 而那十万元,是他一直藏在心里的牵挂。 平日里,他看到困难学生就忍不住伸手帮忙,总说 “孩子读书不能被钱耽误”,如今离世,也想把这份善意延续下去。 子女们没有半点犹豫,更没有争执。 他们含泪照着父亲的嘱托去办:特殊党费已划入法院党建基金,十万元善款通过慈善机构,变成了助学金,正悄悄温暖着那些寒门学子的求学路。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网上更是一片热议。 有人说,这才是老共产党员的深情告白,一生忠诚,至死不渝。 也有人感慨,这是最好的家教示范 ,位高不骄,清正廉洁,把 “吃亏是福、奉献为荣” 的道理,用一生践行,再传给子孙。 更多人在讨论,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陈老用一辈子的行动,赢得了公众的信任,而他的子女,又把这份家风转化为对社会的善意,让温暖接力。 其实,陈老留下的,哪里是钱? 是比金山银山更珍贵的遗产 ,忠诚于信仰的初心,廉洁自律的底线,还有对弱者的悲悯与关照。 他用一封家书告诉后人:人生的价值,从不是积攒多少财富,而是为别人做了多少事,真正能流传下去的,从来不是名利排场,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价值观。 在这个追求速成、看重得失的时代,这样的故事格外珍贵。 它像一盏灯,照亮了为人处世的正道,也提醒着我们:把个人的小事放在集体里,把私人的财富变成公共的善意,生命才能更有重量。 愿我们都能读懂这份家书里的温度,把这份忠诚、廉洁与奉献,一代代传下去。 你身边有这样让人敬佩的长辈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宁波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