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张电话卡,营业厅说要无犯罪记录证明,工作证明,银行流水,这合理吗? “办张电话卡,居然让我开无犯罪证明?” 最近网上全是这类吐槽,记者实测了一圈,结果让人越看越懵。 同样是办卡,有的营业厅只看身份证,5 分钟搞定。 有的却狮子大开口,要工作证明、近三个月银行流水,甚至让预存 500 到 1000 元话费。 更夸张的,还有要求出示房产证、营业执照的,仿佛办的不是电话卡,是贷款。 面对质疑,营业厅工作人员清一色回应:“为了反诈。” 可追问有没有上级文件依据,大多支支吾吾拿不出来。 有网友吐槽,自己失业在家,哪来的工作证明?还有刑满释放人员,根本开不出无犯罪证明,难道连正常用电话的权利都没有? 其实没人反对反诈,电信诈骗确实可恨,虚假号码坑了不少人。 监管和运营商想堵漏洞,这份初衷能理解。但把门槛抬这么高,真能拦住骗子吗? 要知道,骗子常用的是虚拟号、盗用他人信息办的卡,门槛再高也难不住他们。 反而把普通消费者折腾得够呛,跑好几趟腿,准备一堆证明,费时费力不说。 房产证、银行流水这些敏感信息,多出示一次就多一次泄露风险,反而给不法分子留了可乘之机。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 “一厅一策” 的随意性。 没有统一标准,全凭营业厅自己说了算,同样是守法公民,有人轻松办卡,有人被百般刁难,这公平吗? 而且早在 2015 年,国务院就要求砍掉无谓证明,无犯罪证明仅适用于升学、就业等法定情形,办电话卡根本不在其中。 这些额外要求,本身就不合规。 想解决问题,真不用这么简单粗暴。 主管部门该赶紧出台统一规则,明确办卡到底需要啥材料,让营业厅有章可循,也让消费者少跑冤枉路。 运营商与其折腾普通人,不如把功夫用在技术上。 联动公安、银行搞个风险评估模型,用大数据比对识别异常申请,精准盯住可疑人员,不比一刀切的 “证明要求” 管用多了? 真需要额外证明的情况,也该提供便捷渠道,比如电子认证、线上查询,别再让大家抱着纸质材料来回跑。 同时也得管好虚拟号和违规中介,从源头堵住骗子的路,这才是反诈的关键。 反诈是为了保护大家,不是给大家添堵。 把 “防坏人” 变成 “难为好人”,不仅违背了初衷,还会让公众对反诈产生抵触情绪。 办电话卡本是件简单事,不该变成一场 “证明大考验”。 真正该严管的虚拟号,反倒成了监管漏洞 ,诈骗分子照样能用它隐藏身份、实施诈骗,反诈的核心防线没守住。 可普通老百姓办张电话卡,却被各种无关证明绊住脚:无犯罪记录、银行流水、房产证轮番要,跑几趟都办不下来。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根本没击中反诈要害,反而让大家怨声载道,对营业厅的服务和管理满是质疑。 营业厅真该好好反思:反诈要找对靶心,把力气用在管控虚拟号、堵住违规中介上,制定精准有效的措施。 别再用 “一刀切” 的繁琐规定折腾群众,让老百姓为不合理的管理买单。 希望相关部门能及时纠偏,让规则更清晰,让服务更便捷,既守住安全底线,也别折腾老实人。 你办卡时遇到过奇葩要求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闪电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