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河南周口扶沟县崔桥镇的村民,最近心里别提多堵了。 秋汛刚过,地里全是积水,大家忙着排涝、抢收、整地备播,就想把耽误的农时抢回来。 可耳边最常听到的,不是互助的招呼声,而是村里大喇叭的循环播报。 “严禁焚烧秸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句话翻来覆去地喊,没完没了。 有人忍不住吐槽:“秸秆泡得能拧出水,想烧都烧不起来,这口号喊得有啥用?” 更让人费解的是,离年关还远着呢,谁会这会儿花钱买烟花燃放? 村民需要的是能搭把手的帮手,是能疏通渠道的力量,可眼前只有不停歇的喇叭声,还有村口的横幅和值守点。 这些值守点看着挺正规,其实成了干部拍照打卡的背景板。 干部进棚 “值守” 后,压根不下田帮忙,就坐着填表单、拍照片,应付上级检查。 原本该用在排涝抢收上的治理资源,全变成了表演道具。 该解决实际问题的行政能量,全耗在了满足考核上。 这事被村民李先生(化名)写进了信,直接投给了人民日报。 媒体一曝光,瞬间引发全网热议,大家都在说:这形式主义也太离谱了! 其实没人反对防火防灾、保护环境,这些规章制度本身没问题。 关键是执行得看情境啊,雨季排涝的关键期,高分贝喊禁烧口号,不如多派几个人帮着疏通沟渠。 不如协调点机械和劳力,实实在在帮村民解决眼前的困难。 基层治理的初衷是服务群众,不是对着流程演戏,更不是把口号当成安慰剂。 政策宣传得跟当地实际结合,干部的行动得跟着群众需求走。 不然再好的政策,到了执行端也会变成无力的空话。 现在的农村,要面对极端天气和严苛的农时要求,基层治理得灵活点、贴地气点。 少搞点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做点实打实的民生事,这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 李先生的一封信,不仅曝光了问题,更提醒着所有执政者:治理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样的值守、这样的宣传,才有意义。 你遇到过类似的形式主义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生活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