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2017年他刚搬进白宫,满脑子都是“美国优先”的算盘,盯着中美贸易数据就觉得中国占了便宜,二话不说就拉开贸易战架势,先对着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后来干脆把3000多亿美元商品都拉进清单,税率从10%一路飙到50%,在白宫拍着桌子喊要让制造业回流,仿佛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美国工厂就能立刻机器轰鸣、工人满岗。可现实给了他结结实实一巴掌,那些喊得响亮的目标,没一个真正落地。 美国进步中心依据政府劳工数据整理的报告狠狠戳破了谎言:自4月白宫点燃关税战引线,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就开始直线下滑,单单8月一个月就蒸发1.2万个岗位,到9月累计损失已经达到4.2万个。 2025年全年下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总计减少3.3万人,裁员潮集中在汽车、家用电器这些特朗普承诺要“重振”的耐用品生产领域。 佐治亚州那家韩企电池工厂的遭遇更具代表性,这是外企在美投资的高端制造项目,却因白宫强硬的移民抓捕行动陷入停滞——475名工人被突然闯入的执法人员带走,其中包括三百多名韩国人和三名日本人,生产线直接瘫痪,连韩日政界都被惊动。 关税战掀起的成本风暴,最终全砸在了美国人自己身上。高盛分析师JanHatzius团队的测算给出了残酷答案:关税实施初期,美国企业还能硬扛成本维持市场份额,6月时企业承担了64%的关税成本,消费者只占22%。但随着时间推移,成本转嫁的时滞效应彻底爆发,到10月消费者承担的比例飙升至67%,企业承担份额则骤降至不足10%。 通胀数据随之失控,关税效应已将核心PCE物价水平推高0.20%,高盛预计到12月这一数字将累计增加0.86%,核心PCE同比通胀率会冲到3.2%。那些依赖进口的家电、信息处理设备,价格涨幅早就脱离了往年正常轨道,成了压在家庭开支上的重负。 小企业最先感受到灭顶之灾,它们没有大企业囤积库存、全球分散供应链的底气,只能在政策波动中被动挨打。 特朗普4月推出“对等关税”后,政策一变再变,即便和部分国家达成协议也难以落实。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定更添混乱,法院认定特朗普政府征收关税援引的法律缺乏依据,却允许现行政策维持到10月14日,留给企业的只有无尽迷茫。 经济学家萨拉・埃斯特雷普点破关键:一切都在日复一日地变化,企业不清楚该怎么安排生产,这就是它们不愿招聘的根本原因。移民政策的强硬则雪上加霜,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里无证移民占比高达20%,突袭式抓捕直接抽空劳动力。 经济学家丹尼尔・阿尔特曼指出,移民本是制造业重要劳动力来源,削减供应只会倒逼企业加速自动化,而这种自动化既没扭转行业颓势,还让制造业工人平均时薪在4月下降8美分,后续数月持续疲软。 特朗普的态度悄悄发生了逆转。8月底他还因稀土问题扬言“可能对中国征收200%的关税”,不到一个月就在访英时对华喊话,强调中美离达成协议很近,想再次延长关税暂停期,反复宣称“中美关系很好”。 这种转变藏着难掩的无奈,《彭博社》等美媒曝光了他迟迟不敢访华的真相:一方面担心79岁的身体扛不住行程,在世界焦点下出丑;更核心的是怕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向中国让步”,毕竟他的外交策略全靠“赢学”撑场面,贸易战没占到便宜,再丢了面子等于彻底输光。 眼下中美间的关税定调、稀土供应、芯片制裁、波音飞机采购等问题全陷在僵局里,僵持越久,美国企业承受的损失越大,这一点特朗普比谁都清楚。 两任总统的历练终于让他看清现实:超级大国的根基从不是靠打压别人维系。制造业回流的幻梦被4.2万流失的岗位戳破,“美国优先”的口号被消费者承担的67%关税成本呛得哑口无言,强硬制裁换不来供应链安全,反而把自己拖进通胀泥潭。 那些曾被他视作“筹码”的关税清单,最终变成压在本国企业和民众身上的重担;那些喊着“对抗”的日子里,美国的超级大国成色反而在内耗中不断褪色。 直到第二任期过半,特朗普才真正明白: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才能把精力放回国内民生改善,才能让企业摆脱政策摇摆的困扰,才能在全球供应链中保持优势。超级大国的底气,从来不是靠贸易战的硝烟堆砌,而是靠稳定的经济环境、企业的信心和民众的获得感。这份迟来的认知,或许才是他两任总统生涯里最实在的收获。
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御史流芳悠久
2025-09-24 16:01: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