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自己不也就三品,他怎么好意思说人家平南侯区区四品的?” 看这话的时候有点

万寿菊芳草桥 2025-09-23 20:26:42

“狄仁杰自己不也就三品,他怎么好意思说人家平南侯区区四品的?” 看这话的时候有点无语,狄仁杰职位三品跟薛青麟爵位四品能比吗? 公元691年,武则天端坐在龙椅上,望着阶下跪着的狄仁杰。 “国老,这桩案子,你看着办吧。” 阶下的狄仁杰垂眸应了声“诺”,起身时腰间的鱼符轻撞,那是三品官员才有的配饰。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被武皇称为“国老”的男人,虽顶着三品官帽,却是大周朝实际上的“常务副皇帝”? 要弄明白狄仁杰的分量,得先明白唐朝的官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但到了武周时期,尚书令的位子早被太宗李世民“占”了。 于是,尚书省的实际掌权者成了左右仆射,但要参与核心决策,还得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换句话说,唐朝的宰相分两种。 一种是三师三公,全是虚职。 另一种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外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尚书仆射,才是真正管事的。 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尚书省最高长官的实职,再加“内史”一职,权力仅次于武则天。 但奇怪的是,狄仁杰的官阶只是三品。 按唐朝品级,正一品是大师、太尉这类虚职,从一品是太子太师等荣誉衔,正二品是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从二品是地方封疆大吏或虚职。 狄仁杰既不做虚职,也不坐地方,凭什么能当三品宰相? 其实得看“实权”。 朝廷需要能干活的人。 那些正一品、从一品的虚职,说白了是给退休老臣的“体面”。 正二品的尚书令没人敢坐,从二品的地方官又管不了中央。 真正能替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只有三品的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尚书仆射。 狄仁杰的“三品”,恰恰是唐朝能给实权宰相的最高“实职品级”。 但狄仁杰的崛起,绝非偶然。 若没有家族三代积累的根基,即便他天纵英才,也难站稳脚跟。 狄仁杰的父亲狄知逊,是标准的“官二代”。 他出身京兆狄氏,从小读私塾、考科举,起点就是从六品的东宫内侍郎。 后来调任郑州司马参军,又历任梁州都督府录事参军、越州剡县县令,最终官至夔州都督府长史。 在唐朝,“州长史”是州级行政的实权角色,管着地方财政、司法,狄知逊的这个官职,已经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 狄知逊的家族更不简单。 他的四个哥哥里,狄知本官至营州司马,狄知俭当过江阴县令。 再往上,狄知逊的父亲狄孝绪,更是“官场老江湖”。 在唐朝,能封爵的都是“顶级贵族”,狄孝绪的成就,丝毫不输儿子狄仁杰。 再看狄孝绪的父亲狄进,北齐时当建州司马。 狄进的父亲狄湛,西魏时当将军,东魏时当永安镇将,北齐时当安西将军、泾州刺史,还封了子爵。 从北齐到唐朝,狄家三代为官,从地方到中央,从文官到武将,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和政治资本。 狄仁杰能从小接受良好教育,顺利通过科举入仕,靠的正是家族的托举。 但光有家族背景还不够。 狄仁杰能成为武周“常务副皇帝”,关键还在于他踩准了时代的脉搏。 武则天称帝后,对李唐宗室和自家人充满戒备,却唯独信任狄仁杰。 原因很简单,狄仁杰是“自己人”。 但狄仁杰的权力,始终受限于唐朝的官制。 他虽能替武皇拍板,却不能直接任命二品以上官员。 他能审案断狱,却不能绕过三省六部的流程。 这就好比现在的“常务副总理”,能统筹各部门,但重大人事任命、政策出台,还得经过政治局会议。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于洛阳。 武则天悲痛欲绝,罢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后来,唐中宗复辟,追赠司空。 唐睿宗继位,又追封梁国公。 这些追赠的官职,大多是虚职,但足以证明狄仁杰在唐朝历史上的分量。 在那个“虚职与实职并存”的时代,狄仁杰用三品官帽撑起了“常务副皇帝”的实权,用家族积累铺就了仕途的台阶,用忠诚与能力赢得了武皇的信任。 他的一生,写满了唐朝官场的“生存法则”。 既要懂规则,也要有能力;既要靠家族,更要靠自己。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