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1亿港币,2014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200多亿财产却无人继承,别说争夺家产了,直到他去世,他的4个子女,都没有一个人出现,他超过200亿的遗产,如今还躺在邵氏基金里,无人问津。 他一手打造了邵氏电影和TVB电视王国,捧红了无数巨星,捐建的“逸夫楼”遍布全国校园。 然而在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去世时,他的四个亲生子女不仅没有出现在葬礼现场,甚至集体放弃了高达238亿港元的遗产继承权。这笔巨额财产最终依照邵逸夫生前意愿注入邵氏基金会,继续用于慈善事业。 子女们拒绝遗产的背后,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家庭隔阂。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结婚。这位妻子不仅出身新加坡富商家庭,更是邵逸夫事业上的重要支持者。 在抗战时期,邵逸夫因拍摄反日影片被日军逮捕,是黄美珍不惜变卖所有首饰,四处奔走疏通关系,最终将丈夫从监狱中救出来。 战后邵氏影业逐渐崛起,黄美珍退居幕后,为邵逸夫生下两儿两女,专心相夫教子。1952年,45岁的邵逸夫在香港结识了18岁的歌女方逸华,这个年轻漂亮、能力出众的女性后来彻底改变了邵氏家庭的轨迹。 邵逸夫与方逸华的关系让黄美珍和子女们感到痛苦。 长子邵维铭后来回忆道,最令他们无法原谅的是,在母亲黄美珍晚年病重时,邵逸夫竟然当着子女的面询问方逸华应该如何处理发妻的后事,这种毫不掩饰的冷漠态度彻底伤透了孩子们的心。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病逝,终年85岁,而邵逸夫未能参加葬礼。更让子女愤慨的是,在黄美珍去世十年后,90岁高龄的邵逸夫在1997年正式迎娶了方逸华。这个决定导致父子关系彻底破裂,子女们认为这是对母亲的终极背叛。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将事业重心转移到香港时,就将四个孩子留在新加坡由兄长照顾。长期分离使得父子感情本就淡薄,加上方逸华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 长子邵维铭和次子邵维钟曾一度在邵氏公司工作,但因无法接受父亲与方逸华的关系而先后辞职返回新加坡。他们后来都在新加坡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经济上完全独立,这也是他们能够轻易拒绝巨额遗产的底气所在。 他将238亿遗产全部指定由四个子女继承,希望以此获得谅解。但子女们认为接受遗产就意味着原谅父亲对母亲的伤害,这是他们无法做到的道德选择。 最终他们一致决定放弃继承,用这种决绝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与忠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邵逸夫虽然对不起自己的家人,却对得起整个社会。他一生捐赠超过100亿港元用于教育事业,在全国各地修建了6000多座逸夫楼。 2003年他还设立“邵逸夫奖”,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表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这些慈善举措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造福社会。 邵逸夫的人生充满矛盾:他既是创新进取的电影先驱,又是冷漠无情的丈夫父亲;既是慷慨大方的慈善家,又是情感上的吝啬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可以建造无数大楼,却难以弥补亲情裂痕;成功可以获得世人敬仰,但无法换来家人的温暖。 如今邵逸夫的遗产仍在基金会中运转,逸夫楼继续滋养着无数学子。这段传奇经历也成为世人思考家庭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永恒话题。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邵逸夫107岁传奇人生:传媒及电影界巨子、慈善家》 人民网《邵逸夫的慈善之路 總捐款額超過32億港元》 人民政协网《慈善是慈善者的墓志铭》
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1亿港币,2014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200多亿财产
酸酸甜甜小狐
2025-09-19 17:15:48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