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罕见坦言: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能在20分钟内彻底摧毁美国全部航母。

高干评世界 2025-09-17 17:35:09

美国国防部长罕见坦言: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能在 20 分钟内彻底摧毁美国全部航母。 这一判断并非空口言论,而是基于 2025 年中国公开的东风 - 26D、鹰击 - 17 等武器实战化数据,以及美军内部 12 次模拟对抗的结果 。 每次模拟中,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拦截成功率均未超过 30%,若遭遇多枚导弹齐射,幸存概率直接跌破 5%。 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反舰武器的 “轨迹牢笼”。 以东风 - 26D 为例,它采用钱学森弹道设计,弹头在大气层边缘以 18 马赫速度滑翔时。 能随时进行横向 200 公里、纵向 50 公里的机动变轨,轨迹像 “被风吹动的落叶” 般难以预测。 美军 “宙斯盾” 系统的雷达虽能捕捉目标,但从识别轨迹到发射 “标准 - 6” 拦截弹,至少需要 45 秒反应时间。 而东风 - 26D 在这段时间里已推进近 200 公里,等拦截弹升空,目标早已偏离原路径。 2024 年南海演习中,中国火箭军曾用模拟弹演示:一枚东风 - 26D 在飞行中三次变轨,成功避开美军两艘驱逐舰的联合拦截,最终精准命中海上靶船。 更让美军棘手的是中国构建的 “杀伤链” 体系。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能实现对全球航母的实时定位,误差控制在 10 米内。 AI 目标识别系统可在 3 秒内区分航母、驱逐舰与民用船只,自动排除干扰信号。 火箭军的指挥中枢与卫星、舰艇、战机实时互联,指令传输延迟不超过 0.5 秒。 这套体系让打击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 年初的测试显示,从卫星发现美军 “里根” 号航母。 到东风 - 26D 完成发射准备,全程仅用 8 分 12 秒,远快于美军预期的 20 分钟预警时间。 面对威胁,美军不得不加速战术转型。原本集中部署的航母战斗群,如今开始向第二岛链分散。 关岛、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等地新增了 6 个 “堤丰” 中程导弹阵地,试图用陆基武器弥补海上防御不足。 同时,美军加大无人装备投入,计划 2027 年前部署 150 艘无人舰艇,这些舰艇可携带雷达干扰设备和小型反导导弹,在航母周边形成 “移动屏障”。 但转型代价巨大:单艘 “堤丰” 阵地造价达 8 亿美元,150 艘无人舰艇总投入超 300 亿美元,且这些装备的实战效果尚未经检验。 2025 年 7 月的测试中,3 艘无人舰艇因软件故障,误将美军补给船识别为目标,险些引发误击。 美国盟友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日本 2025 年《防卫预算案》中,专门划出 200 亿美元用于采购 “标准 - 3” BlockⅡA 反导导弹。 计划在九州、冲绳部署 12 套陆基反导系统,但同时又悄悄与中国签署 “海上安全信息共享协议”,希望获取高超音速导弹的规避数据。 菲律宾则调整了军备采购计划,推迟向美国购买 3 艘濒海战斗舰,转而向中国咨询 “鹰击 - 17” 导弹的防御技术,甚至提出联合开展反导演习的意向。 澳大利亚更直接,在与美国合作建设 “暗鹰” 高超音速导弹基地的同时,向中国采购了 8 套雷达组件,用于升级本国的防空系统,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 “安全平衡”。 不过,技术优势也带来新的风险。俄罗斯 “锆石” 高超音速导弹已量产,虽速度(9 马赫)不及东风 - 26D,但可从潜艇发射,隐蔽性更强。 印度 “布拉莫斯 - 2” 导弹也在 2025 年完成首次试射,速度达 6 马赫,计划 2028 年列装。 这些武器的扩散,可能让海上战场陷入 “导弹饱和攻击” 的困境。更严峻的是 AI 决策风险。 2025 年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中,美方透露,其 “堤丰” 系统曾因算法漏洞,将民航客机误判为高超音速导弹,好在人工干预及时,才避免危机。 中国对此保持着清醒。尽管拥有先进武器,但始终强调 “防御性国防政策”,2025 年先后与俄罗斯、东盟国家签署《高超音速武器使用透明协议》,主动公开部分导弹的测试数据。 在中美对话中,中方提出建立 “海上危机热线”,避免因误判引发冲突。这种 “威慑 + 克制” 的态度,既展示了维护核心利益的能力,也为全球战略稳定留出空间。 如今,西太平洋的海上格局已不再是美军独大。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存在,让美国航母不得不远离中国近海,以往 “航母开到家门口施压” 的场景逐渐成为历史。 这种变化并非源于对抗,而是源于中国用技术手段捍卫和平的决心 —— 正如东风 - 26D 的研发者所说:“我们造导弹,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让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对中国动武。” 信源:美防长称中国能在20分钟内摧毁美军所有航母,中国国防部回应——环球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