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个人再坏,也没有杀汉献帝。他的儿子曹丕,也没有杀汉献帝,而是禅让完后,将其

尔说娱乐 2025-09-16 09:38:41

曹操这个人再坏,也没有杀汉献帝。他的儿子曹丕,也没有杀汉献帝,而是禅让完后,将其贬为山阳公,汉献帝做山阳公后,还活了几十年,妻妾成群,子孙兴旺。再看看司马家族,江山是别人的,身无寸功。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公元220年的洛阳城,冬日的寒风中弥漫着权力更迭的紧张气息。 曹操刚刚离世,其子曹丕接过丞相印绶和魏王玺印,站在了历史转折的关口。 这位新晋的权臣深知,实现父亲曹操成为"周文王"的遗愿,需要既迅速又稳妥地完成权力交接。 曹丕即位后的第一个月,就开始精心布局。 他召见司马懿、陈群等心腹大臣,在魏王府的密室中谋划大计。 "当务之急是要稳住朝局,"曹丕指着案上的百官名册说,"支持者要重用,观望者要拉拢,反对者要清除。" 在他的授意下,华歆、王朗等大臣开始联合百官,连续上表劝进,营造禅让的舆论氛围。 在皇宫深处,汉献帝刘协独自坐在偏殿中,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 这位做了三十一年傀儡皇帝的汉室末代君主,清楚地感受到朝堂气氛的变化。 宦官送来曹丕进献的珠宝时,他的手微微发抖,明白这些礼物背后的含义。 禅让大典的前夜,曹丕特意召见负责礼仪的太常卿。 "明日之礼,既要显我谦让之德,又要成禅让之实," 曹丕抚摸着玉圭说道,"三辞之礼不可废,但也要让百官明白,天命已归。" 当夜,魏王府灯火通明,曹丕反复演练着明日接受玉玺时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次日的禅让大典上,戏剧性的一幕上演。 汉献帝捧着传国玉玺,声音颤抖地宣读禅位诏书。 曹丕则按照预定计划,先后三次跪辞,每次辞让的理由都经过精心设计。 最终在百官的"恳请"下,他"不得已"接受天命,登基为帝,改元黄初。 令人意外的是,曹丕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篡位者那样处死前朝君主。 他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赐予万户食邑,允许其保留天子仪仗,并在封地继续使用汉朝正朔。 这个决定让许多大臣感到意外,就连汉献帝本人也颇感诧异。 曹丕的这一做法实则经过深思熟虑。 在一次与心腹的密谈中,他解释道: "杀一失势之君,徒损德望。留其性命,既可显朕宽仁,又可安汉室旧臣之心。" 更重要的是,当时刘备在蜀中自称汉室正统,若杀害汉献帝,正好给刘备提供了讨伐的借口。 汉献帝迁往山阳封地时,曹丕特意派自己的车驾护送,并准许他带走宫中旧物。 在山阳公府,汉献帝过上了远离政治漩涡的生活,甚至能够行医济世,当地百姓都称颂这位退位天子的仁德。 他常常带着药箱走访乡里,为贫苦百姓诊治疾病,渐渐赢得了"仁医"的美誉。 这一政治决策体现了曹丕高超的政治智慧。 他明白,巩固政权不能单靠暴力,更需要收服人心。 善待汉献帝不仅赢得了宽仁之名,也避免了激化与汉室旧臣的矛盾,为新建的曹魏政权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历史证明,曹丕的判断是正确的。 汉献帝在山阳安度余生,从未有过复辟的企图,而曹魏政权也因此得以平稳过渡,开启了三国时代的新篇章。 曹丕的这一做法也为后世处理类似情况提供了借鉴,展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和胸襟。 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成为后世评价曹丕统治艺术的重要依据,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和平范例。 主要信源:(趣历史网——汉献帝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曹操 不是不想而是错失了机会)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