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68岁的朱元璋去看望70岁的汤和,当时汤和已中风,无法说话,直流口水。看望汤和之前,朱元璋刚杀了宋国公冯胜,明朝开国六公爵一个不剩,汤和用一种乞求的眼光看着朱元璋,好像在问:“陛下,那么多老兄弟,真的一个不留吗?”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距离明朝建立已近三十年。这一年对朱元璋而言格外沉重,开国功臣冯胜被赐死,而他的老友汤和也走到了生命尽头。 汤和是朱元璋的同乡,濠州定远人,比朱元璋年长三岁。两人少时相识,汤和率先参加郭子兴红巾军,后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从这个角度说,汤和算是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引路人。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汤和的地位举足轻重。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汤和被封为信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其他五位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然而到了洪武晚期,这六位公爵的命运截然不同。徐达于洪武十八年病逝,邓愈早在洪武十年便已去世,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故。李善长在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诛,冯胜则在洪武二十八年被赐死。唯独汤和得以善终。 汤和能够在朱元璋晚年的政治清洗中幸存,绝非偶然。洪武二十一年,六十三岁的汤和主动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明史》载:“和知帝意,遂请解职归第。”这个时机选择极为精准,正值朱元璋开始大规模清洗功臣的前夕。 朱元璋对汤和的请求立即批准,不仅允许他回到老家凤阳,还为他在当地修建府第。更重要的是,汤和交出了所有兵权,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与其他功臣形成鲜明对比。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回京朝见时突发中风,失去语言能力。“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此后汤和基本卧床不起,洪武二十七年病情加重,已经无法起身。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并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文。在碑文中,朱元璋称赞汤和“事朕三十余年,公忠体国,始终不渝”。 汤和去世后,其家族得到妥善安置。长子汤鼎袭爵,后代在明朝历代都受到优待。这与李善长、蓝玉等人的家族命运形成强烈反差。 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到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结束,朱元璋通过两次大案清洗了大批功臣勋贵。 胡惟庸案前后诛杀三万余人,蓝玉案牵连一万五千余人。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面对年幼的皇太孙,朱元璋担心功臣勋贵势力过大,会威胁到新君的统治。 汤和的处世之道值得深思,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在合适的时机主动退隐,交出兵权,远离权力中心。即使中风卧床,也从未表现出任何不满或怨言。这种政治智慧让他成为明初功臣中少数得以善终者。 朱元璋晚年的功臣清洗对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确实消除了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为朱允炆即位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大批军事人才的损失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建文帝即位后,面对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朝廷缺乏得力的军事统帅。如果李善长、蓝玉、冯胜等名将尚在,靖难之役的结果或许会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的过度清洗反而为日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朱元璋费尽心机为孙子铺路,最终却被自己的儿子推翻。而那些被诛杀的功臣,如果活到建文朝,或许反而能够保护皇太孙的江山。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权力斗争的残酷,更是人性的复杂。朱元璋从草根到帝王的传奇经历,让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深重的不安全感。这种矛盾性格最终酿成了洪武晚年的血腥悲剧。 对于汤和而言,能在那个时代善终已属不易。他的一生见证了元末明初的巨变,从起义军将领到开国公爵,再到告老还乡,完成了一个相对圆满的人生轨迹。这在明初功臣中实属罕见。 参考来源:壹点音频|话说朱元璋:汤和为何成为唯一没被杀的开国元老 齐鲁壹点
1395年,68岁的朱元璋去看望70岁的汤和,当时汤和已中风,无法说话,直流口水
小史善始善终
2025-09-15 15:44:21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