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当师长,下属陈赓是营长,粟裕是班长,1955年为什么仅获上将衔 1900年

指尖流沙呐 2025-09-15 15:18:41

27岁当师长,下属陈赓是营长,粟裕是班长,1955年为什么仅获上将衔 1900年,周士第出生在海南琼海一个偏远村落,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庭条件的艰难让他从小便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年少时,他在家乡的私塾和小学中刻苦读书,虽然条件有限,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士第目睹了村民被地方豪强欺压,也亲眼看到百姓的贫困与无助。 这些经历让他逐渐萌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他开始意识到只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让底层人们摆脱困境。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士第在中学读书时便被这些新思潮深深吸引,他参与了琼崖学生联合会的组织活动,成为积极的爱国青年。 通过接触外地报刊和进步书籍,他逐渐理解了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意义,也开始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这段时期,他参加游行和宣传活动,亲历了青年学生群体的热血行动,此后,他更加坚定地要寻找一条改变社会的道路。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招收青年学员,培养新型革命军队,周士第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考,顺利被录取为第一期学员。 在黄埔军校,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同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人提出的新主张,这让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校期间,周士第刻苦训练,成绩突出,很快被老师和同学们所认可,1924年底,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党员之一。 他的军事素养和组织能力,使得他在学员中脱颖而出,被分配到由党直接领导的铁甲车队任职,从见习官一路升至副队长,后来又在支援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的战斗中身中七弹仍坚持指挥。 这一经历让所有人都对他的顽强和果断印象深刻,随着队伍的扩编,铁甲车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支部队后来被誉为“铁军”。 周士第担任参谋长,随部队参加北伐,在汀泗桥、贺胜桥等重要战役中,他沉着冷静,指挥有序,为独立团打出赫赫声名立下大功。 此时,陈赓只是营长,粟裕只是班长,林彪还在连级岗位,周士第作为团长,位居他们之上,是当时部队里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官之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周士第率领所部积极响应,被任命为第25师师长,指挥三个团的作战,起义过程中,他带领部队攻占要地,确保起义军能够顺利行动。 可由于起义力量薄弱,敌军反扑激烈,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接连受挫,最终,部队在三河坝阻击战中虽奋勇抵抗,但大部队还是溃散,面对失败,周士第心中沉重。 他既感到遗憾,也意识到革命道路的艰难与险恶,这次失利让他明白革命并非一腔热血就能成功,更需要坚强的组织和明确的方向,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坚持理想的重要动力。 起义失败后,周士第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他因病辗转香港,又赴南洋疗养,在这段时间里,通讯不畅,党组织一度以为他已经牺牲。 1929年,他回到国内,以“周平”的化名活动,加入反蒋势力的第三党,继续进行革命活动,虽然未在红军主力中,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各地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抗敌力量。 直到1934年,他终于找到党组织,被派往中央苏区瑞金,成为红军大学的军事教员,这一回归让他重新站在革命斗争的前线。 同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周士第随红军大学踏上这段艰险的征途,行军途中,他任干部团上干队指挥科科长,后升任队长,负责训练和组织干部力量。 长征的艰苦程度远超想象,翻雪山、过草地、渡大江,他与战士们共同经历无数生死考验,他在行军与战斗中保持冷静,组织得力,被部队视为中坚力量。 许多战士称他为最值得依赖的指挥官之一,他的沉着让大家感到心安,长征途中,他的表现被上级高度认可,到达陕北后,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恢复组织关系。 可由于早年的六年脱离和身体多次患病,他错过了部分重大战役,这在军功积累上成为遗憾,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以周士第的资历,许多人认为他应获更高军衔。 可综合评定后,他被授予上将,这一结果源于多个因素:六年的脱离党组织经历形成空白期,红军初期的重要战役他未参加,且他长期担任副职,缺乏作为主帅的战功记录。 周士第对此毫无怨言,他坦然接受,继续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深知军衔只是一种形式,而国家和军队的发展才是根本。 授衔后,周士第被任命为防空军司令员,负责新中国防空体系建设,他全力以赴组建部队,制定训练方案,从零开始打造防空力量。 后来,他又担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始终兢兢业业,不计得失,许多战士和干部对他充满敬意,认为他是一位真正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的将领。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