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对黑人严防死守,对欧美白人爱搭不理,但是对待黄种人,特别是中国人、

经略简料 2025-09-15 10:37:38

日本这个国家,对黑人严防死守,对欧美白人爱搭不理,但是对待黄种人,特别是中国人、韩国人,却表现出了很宽松的态度,这是怎么回事? 日本的移民政策,初看之下简直矛盾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它对某些人群敞开怀抱,却对另一些人筑起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墙。但这背后并非混乱的偏见,而是一套逻辑极其严密的筛选系统在悄然运作。 这套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计算器,用两把核心标尺——“文化与人种的远近”和“经济与人力的价值”,给所有潜在的移民者划分出了清晰的等级。 谁能优先入场?答案几乎毫无悬念地指向了东亚的邻居们。深入日本社会内部便会发现,有一种观念颇为常见:即便民族各异,但只要同属一个种族,群体间就更容易达成融合。这就像是一张不成文的“准入券”。 这种让人觉得亲近的感觉,并非平白无故就出现的。追溯到古代,日本曾派遣唐使远渡重洋,向中国学习文字与制度,这份对中韩文化根深蒂固的敬畏感,即便在近代历史的冲突之下,也依然是接纳的底层逻辑。 实际存在的统计数据,同样为这一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23年的统计显示,在日华人数量已超过66万,成为最大的外籍社群,韩国人群体紧随其后。 而只要在日本连续居住满五年就能申请国籍的规定,在国际上也被认为相当宽松,这正是“亲缘优先”原则最直接的体现。 然而,对于那些被判定在“亲缘圈”之外的群体,日本则会启动另一套基于历史创伤和民族优越感的排斥性滤镜,将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 对黑人群体的严苛门槛便是一个极端案例。智商(IQ)测试需达到115分以上,语言能力要通过官方考试认证为中级或更高,还必须在日本境内有至少三年的工作履历。这些条件,实际上几乎堵死了一条移民通道。 这套政策的背后,流传着一段“失败尝试”的历史叙事。有说法称,日本在过去曾因劳动力资源不足而引入非洲劳工,然而此后出现了犯罪率大幅上升以及劳工工作态度不佳等问题,这次引进也被视作一段深刻的惨痛教训。 最终,日本甚至与莫桑比克达成协议,耗资超5亿美元遣返劳工,这段经历成了今天严苛政策的“合理化”解释。这样一来,日本国内常住的黑人人口数量仅为 1.6 万左右,若将其放在外国常住人口的整体基数中看,占比连 1% 都达不到。 至于对白人的看法与态度,就复杂得多了,本质上是一种疏离的距离感与戒备的防备心交织的状态。一方面,“大和民族优越论”的思潮,让他们视自己为单一且独特的民族; 当然,这种排斥并非绝对。当“效用”价值足够高时,比如面对硅谷的顶尖人才,这层意识形态壁垒也能被瞬间穿透。 然而,无论意识形态的墙筑得有多高,都抵不过现实的冲击。当下的日本正遭遇严峻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危机,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已然对国家发展的根本根基造成了冲击。这股强大的外力,正迫使它在维持经济活力与保持血统纯洁性的理想之间,做出艰难的妥协。 据预测,到2040年,日本社会若要维持正常运转,将需要引入约600万名移民。这一数字的出现,使得经济需求演变成了一股具有不可逆特性的驱动力,其发展趋势已难以改变。 于是,我们看到了大规模吸纳中韩劳动力,甚至对某些无严重违规的中国籍非法滞留者采取“默许”的灰色地带。 这揭示了对东亚移民的接纳,既有文化亲缘的成分,更是经济需求下的最优解。这种“既需要你,又防备你”的矛盾心态,正是日本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归根结底,日本的移民国策,是由“文化亲缘”、“意识形态”和“经济效用”这三层滤镜构成的筛选系统。它并非混乱的情感偏好,而是一种精于计算的生存策略。 真正的问题是,随着人口压力的持续加剧,经济效用的权重是否会最终压倒一切,迫使日本重新定义其“欢迎”的边界?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环球小姐因黑人血统遭欺凌 日本种族歧视问题引关注》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