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科院院士陈彪在南京开会路上突然失踪,临行前,他曾叮嘱妻子说:“外头

天天谈科技 2025-09-06 14:28:18

1993年,中科院院士陈彪在南京开会路上突然失踪,临行前,他曾叮嘱妻子说:“外头很冷,你就别出门了。”可谁知,这一句话成了夫妻二人的临别遗言,因为从那刻起,陈彪便好似人间蒸发一样,没人再见到过他。这是怎么回事?

要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城里的一件怪事,陈彪院士失踪这事,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记着。

那是1993年11月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南京城还带着秋末的凉意,街上的早点摊刚支起油锅,油烟混着冷风扑在人脸上,有点呛人。

七十岁的陈彪像往常一样起了床,穿好深色外套,从研究所宿舍楼里走出来。

他推着那辆老式二八自行车,车架子发出熟悉的“嘎吱”声。临出门前,他只对妻子说了句:“中午回来。”这话再普通不过,谁能想到,这竟成了夫妻俩最后一次说话。

陈彪要去的地方是南京大学,从宿舍到学校,走北京东路,也就半小时路程。

这条路他闭着眼都能摸清,哪儿有坑洼的石板,哪段路的梧桐叶落得密,他比谁都熟。可那天,他推着车出了门,就再没往回走。

开会时间是九点,南京大学的会场里,学生们早坐好了,同行们陆陆续续来寒暄,主持人一次次往门口看,等那位总准时到的老院士。

陈彪有个习惯,从来不迟到,更不会无故缺席。可等啊等,人影始终没出现。

先打电话到他家,妻子说:“早走了。”再去路上找,有人说看见他早晨骑车往大学方向去了,可之后就像人间蒸发似的,连个影子都没找着。

南京城的警察忙坏了,带着照片满街问人;玄武湖边,搜查队的渔网捞了一网又一网,全是空的;紫金山上,草丛、沟渠、废弃的小屋翻了个底朝天,连根头发丝都没发现。

消息传得快,茶馆里、菜摊边,人们都在议论。有人说怕是车祸,司机撞了人拉着车跑了;

也有人说可能和外国势力有关,毕竟陈彪研究的是太阳物理,那可是国家前沿的学问。可那时候没监控,也没目击者,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

半年过去,还是没消息。1994年夏天,江苏省委批准在《扬子晚报》登了寻人启事。

报纸角落印着陈彪的黑白照片,他微微侧着脸,神情温和,像平时讲课时的样子。旁边写着简单的几句话,没多的话,却让好多买了报纸的人收在抽屉里,成了大家心里抹不去的记挂。

可寻人启事也没带来消息,就像往深井里扔了块石头,连个响都听不着。

要说陈彪是啥样的人?光看履历可能没什么感觉:1923年出生,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四十年代进了天文研究所,1980年成了中科院院士。

可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先生有多认真。

五十年代,他带着人把从国外买回来的色球望远镜,装到北京、南京、昆明的观测点,把这些零散的设备连成了一张网。

要没这些,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可能得再等十年。他一辈子跟太阳打交道,太阳黑子、耀斑、光谱仪、滤光器,这些别人听着头疼的词,对他来说就是跟恒星说话的“方言”。

他常说,没好仪器,研究就成了空架子。1958年紫金山天文台自制光谱仪,就是他推动的。

那台机器还捕捉到过罕见的太阳爆发数据,到现在学界还在用。

七十年代,他看准了磁流体力学的重要性,拉着团队研究,请普林斯顿大学的帕克教授来南京讲学。他亲自翻译,一句一句抠得仔细,台下年轻学者跟着他啃厚书,后来好多人都成了学界骨干。

八十年代,他去云南天文台当台长。昆明的高原天空干净,他在观测台工地上跑前跑后,鞋子沾着泥,脸上挂着笑。

再后来他想在华东建个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把南京、合肥、上海的学术力量合起来。

为了筹钱,他到处跑,最后凑了二十万,1993年11月总算把中心搭起来了。那时候他还兴致勃勃跟同事规划未来,谁知道几天后,他就倒在去开会的路上。

陈彪出身也不一般。祖籍福建福州,陈家是当地望族。父亲陈体诚是留美工程师,当过公路局长,抗战时管中缅公路物资运输,累病了死在昆明。

兄弟俩都跟父亲一样认死理读书做学问,弟弟陈篪成了钢铁研究院的专家。

可这些都成了往事。那条他走了几十年的北京东路,公交照样开,早点摊照样冒热气,梧桐叶照样落,可陈彪再也没出现在路上。

0 阅读:0
天天谈科技

天天谈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