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这顶铜樽的来历本就带着几分传奇。1963 年,宝鸡县贾村镇的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掘土时,铁锹碰到了个硬东西,刨出来一看,是个布满绿锈的铜疙瘩。 当时谁也没当回事,就扔在墙角装粮食。1965 年,陈堆家经济困难,把这 “铜疙瘩” 以 30 元价格卖给了废品站,差点就被熔炼成了铜水。 幸亏宝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在废品站 “淘宝”,凭着多年的经验认出这是件青铜器,赶紧用馆里仅有的经费买了下来,这才让它躲过一劫。 刚进博物馆时,这铜樽满身污垢,纹饰模糊,连具体用途都没人说得清。 馆里的人围着它转了好几天,只看出上面刻着饕餮纹 —— 这种常见于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狰狞神秘,却没留下任何文字线索。 当时博物馆条件简陋,连像样的展柜都没有,这铜樽就被放在一个普通木架上,标签写着 “饕餮纹铜樽”,谁也想不到它会藏着惊天秘密。 1970 年代初,有学者来参观,推测它可能是西周时期的酒器,但因为没有铭文佐证,始终成不了定论。 1975 年筹备赴日展览时,马承源的到来成了转折点。这位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对商周铜器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他围着铜樽转了三圈,手指轻抚过饕餮纹的卷曲纹路,突然停下:“这么大的器形,不该没有铭文。”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 “国之重器”,用于祭祀、封赏或记功,铭文是 “物勒工名” 的传统。 尤其是这种高 38.8 厘米、口径 28.8 厘米的大型铜樽,没道理光秃秃一片。 助手搬来凳子时,马承源已经踩着脚尖往铜樽口张望。青铜器内部常有铭文,尤其是腹底或内壁,因为不易磨损。 他深吸一口气,右手伸进狭窄的器口 —— 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凭触觉探索。 指尖划过冰凉的内壁,先是光滑的铜面,接着碰到一处凹凸不平的地方。 他屏住呼吸,用指腹一点点摩挲:横、竖、撇、捺...... 是文字!而且不止一个! “有字!至少十几个字!” 马承源的声音带着颤抖。馆长赶紧找来手电筒,顺着器口往里照,果然在腹底看到了模糊的刻痕。 由于铭文在内壁,且被铜锈覆盖,之前谁也没留意。紧急调来的拓片专家连夜工作,用宣纸和墨汁小心翼翼地拓印。 当 “余其宅兹中国” 六个字清晰地出现在拓片上时,整个博物馆沸腾了。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出现 “中国” 二字的文物! 铭文全文共 122 字,讲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洛阳)营建东都的故事。 “宅兹中国” 意为 “住在天下的中心”,这里的 “中国” 指的是中原地区,却为后世 “中国” 一词的沿用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 这个发现让铜樽的价值瞬间飙升,从普通展品一跃成为国宝级文物,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何尊”,因为铭文末尾提到 “何赐贝三十朋”,记录了作器者 “何” 受周王赏赐的经过。 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何尊铸造于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 1038 年),正是西周初年 “营建成周” 的关键时期。 它的造型也暗藏玄机:圆口方体,象征 “天圆地方”;四面棱脊,从上到下贯通,代表 “上下贯通”。 饕餮纹两侧的夔龙,尾部卷曲成螺旋状,是西周早期典型的装饰风格。 这些细节,都与铭文记载的 “天命” 思想相呼应。 如今,何尊被珍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 2002 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当年那趟赴日行程自然取消。 每当游客隔着玻璃看到内壁那行 “宅兹中国”,总能感受到穿越三千年的震撼。 一个民族对 “天下中心” 的认同,对文明传承的坚守,早已刻进青铜的肌理里。
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
云海仙踪觅
2025-07-17 18:33: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