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比稀土更加重要的王牌。中国无人机马达出口禁令一出台,欧美瞬间抓瞎。此前外媒早就开始炒作中国限制无人机技术出口,现在禁令落地,欧美企业更是急得团团转。 信源:环球网——外媒炒作中国限制无人机技术出口,专家:对两用物项进行出口管制是... 2024年9月,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的一纸出口管制公告,精准地切中了全球无人机产业链的要害。 公告将航空发动机、红外成像设备等32类关键零部件纳入严格管控,任何采购都必须经过中国政府审批。 消息一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法国军工企业最先感受到了寒意。原本几百元人民币的热成像器,报价瞬间翻倍,交货期也从两周拖到了三个月以上。 与此同时,美国厂商发现,他们赖以为生的核心电机单价上涨了30%,惯性导航模块更是直接飙升到四五千元。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一场围绕无人机产业的深度博弈已然升级。 要看懂这场困局,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在全球无人机领域,中国已形成毋庸置疑的全链条主导地位。从芯片、电池到电机、飞控,中国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消费级市场自不必说,深圳大疆的市占率超过八成,其飞控系统的稳定性全球顶尖。而在工业级市场,成都纵横股份等企业也构建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这种主导地位,源于中国在关键零部件上构筑的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就拿小小的无刷电机来说,中国厂商的良品率能做到99.7%,而美国逆向工程仿制的产品,良品率最高也只有86%。 这种技术代差直接转化为市场上的定价权。中国就这样把“制造能力”变成了“垄断能力”,让西方在简单的零件采购上进退两难。 这种依赖的广度和深度,也超出了许多人的直观感受。美国超过85%的农业无人机来自中国大疆,其搭载的双阵列数字雷达完全是中国制造,一旦断供,整个农业生产都可能受影响。 就连五角大楼现役的“弹簧刀”和“黑蜂”无人机,竟也有七成的电机和过半的传感器离不开中国。 可是,当西方国家尝试挣脱这种依赖时,现实却一次次给出沉重回击。 五角大楼的“复制者计划”,原想在2026年前部署数千架低成本无人机,结果因零部件短缺,计划被迫延期至少18个月。 美国扶持本土企业的“蓝色无人机计划”也收效甚微,本土生产线里装的,依然是中国电机和电池。 欧洲盟友的处境也同样尴尬。法国泰雷兹集团为寻找热成像仪的替代品,转向日本电装,却发现其传感器良品率只有30%。 更麻烦的是,即使他们想替换掉某个中国零件,比如无刷电机,却发现其替代品也间接受制于中国。 显而易见,中国的反制不是简单的贸易报复,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战略。 除了技术保护,现如今无人机在战场上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让我们不得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进行考虑,来对无人机进行管控 在现代战场上,无人机的作用日益凸显。它能够长时间在空中飞行,利用其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红外成像设备等对敌方阵地、军事设施、人员部署等进行侦察和监视。 例如,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曾使用无人机对俄罗斯的军事目标进行侦察和攻击,给俄罗斯造成了巨大伤害。 这些无人机不仅能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为作战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还能直接对地面目标进行打击,摧毁敌方的坦克、车辆等军事装备。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为地面火炮、导弹等武器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和引导,提高打击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无人机还可以携带电子战设备,对敌方的通信系统、雷达等进行干扰和压制。这种能力在现代战争中对于夺取战场电磁优势至关重要。 这就代表着高性能无人机具备一定的军用属性,如果被用于军事冲突或恐怖活动,将加剧地区不稳定。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出口到国外的某些无人机设备进行管控,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国际义务和全球和平稳定的综合考虑。 说到底,无人机行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或市场之争,而是大国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今天的优势,是十几年技术积累和全产业链布局的结果。
越南发现被坑了,想反悔已经是不可能了,越南出口到美国从40%降到20%关税,觉得
【61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