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印度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速度发展迅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防范意识差

潇洒的欧菲聊军事 2025-07-07 23:04:24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印度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速度发展迅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防范意识差,使印度轻易获得很多中国独有的工业高科技技术,大有赶超中国之势,强大起来的印度是绝不会对中国客气的!   信源:红星新闻——A股龙头出售亏损印度子公司90%股权,引来当地两大财团竞逐!   印度,正成为一个让中国越来越看不懂的存在。   一方面,它是我们绕不开的邻居和未来最棘手的竞争对手。它手握人口世界第一的王牌,平均年龄仅28岁,经济增速领跑全球,并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长袖善舞。   而另一方面,印度对中国的敌意也几乎不加掩饰。从1962年边境冲突遗留的“国耻感”,到现实中持续的边境对峙和对中国企业的系统性打压,这股敌意早已深入骨髓。   可谁也想不到,就在印度步步紧逼之际,中国的企业和资本却像着了魔一般,持续向这个市场注入巨资,甚至将我们引以为傲的基建能力和制造业供应链等“独门绝技”倾囊相授。   这究竟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还是在自掘坟墓?   印度的手法堪称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先以优惠政策和广阔市场为诱饵,吸引中国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前来建厂。一旦产业链初步建成,技术被学到手,它便立刻翻脸。   这套“关门打狗”的戏码,中国企业早已领教过。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TikTok在内的三百多款中国应用;同样是“国家安全”的帽子,让华为和中兴的电信业务在2021年被彻底封杀。   然而,即便前车之鉴如此惨痛,后续的投资热潮却并未降温。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的看家本领更是被毫无保留地送了过去。上汽集团旗下的MG品牌,自2017年进入印度后,投资数十亿,手把手帮印度培育本土汽车产业链。   谁知羽翼刚丰,印度就逼迫MG以不到最初估值两成的价格,将资产“贱卖”给本国公司。   手机产业的故事如出一辙。小米、vivo等企业在印度深耕多年,不仅建厂,还一手拉扯起一个庞大的手机产业链集群,带动了印度整个手机制造业的升级。   可回报是什么?是印度政府对小米公司高达4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冻结,这笔钱几乎卷走了小米在印度辛苦9年赚来的大部分利润。   如果说资金和产业链的损失还只是皮肉伤,那么核心技术的流失则动摇了根本。印度对中国技术的窃取,堪称系统性、全方位。   最典型的莫过于特高压技术。2012年,中国保变电气被印度以诱人条件吸引,成立合资公司。工厂刚建成,印度合作方就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抄袭,派人到中国学习全流程。   第一台“自主”变压器下线,印度政府立刻出台新规,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保变电气的技术挡在门外。最终,保变电气被迫以极低价格出售股权,黯然离场。   这套“以市场换技术,等技术到手,市场就跟你没关系了”的玩法,在光伏、炼钢、工程机械、锂电池等多个领域被反复上演。   印度企业借合作之名,行学习窃取之实,政府则在关键时刻用政策“补刀”,让中国企业陷入绝境。   这种赔本赚吆喝,甚至连吆喝都赚不到的投资,其危害是深远的。我们正在以极低的成本,甚至亏本的方式,亲手为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补上工业化和基础设施这两块最大的短板。   面对印度这种毫无商业信誉的掠夺式做法,对印投资的策略必须进行彻底的顶层调整。   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再对此放任不管。必须对赴印投资进行战略引导和规范,明确哪些领域可以投,哪些领域必须限制,尤其是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   核心技术和完整产业链的输出必须踩下刹车。中国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印度,最好的策略或许就是“只卖产品,不建生态;只做组装,不交核心”。   说到底,世界很大,值得投资的市场也很多。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不仅潜力巨大,营商环境也相对友好。   把资源和精力投向这些更具战略价值的地区,远比在印度这个“投资黑洞”里不断消耗要明智。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

阿葱

阿葱

8
2025-07-08 02:18

小米,卖国贼

用户10xxx71

用户10xxx71

5
2025-07-08 08:11

华为等开发的高科技技术被一些企业偷卖不少啊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4
2025-07-09 00:02

好,大大的鼓掌!活该!

潇洒的欧菲聊军事

潇洒的欧菲聊军事

潇洒的欧菲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