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李显龙的讲话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他提到的“老龄化”和“年轻人口”。他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制约。 现在咱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都超过3.1亿了,差不多五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占总人口的22%,国家都说了,到2035年这数得突破4亿,到时候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 可能有人说“还有劳动年龄人口啊”,是,2024年16到59岁的劳动力还有8.5亿多,但架不住老年人口涨得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已经降到60.9%了,而且每年都在慢慢降。 最实在的影响就是养老压力,以前是几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现在好多家庭都是俩年轻人要管四个老人,养老金支出一年比一年多,医院里老年病科永远排着长队,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儿。 对经济的影响更直接,以前咱们靠人口红利,工厂里有的是年轻工人,成本低、效率高,制造业一下子就起来了。 现在不一样了,好多工厂都招不到年轻人,要么就得涨工资,企业成本上去了,利润就薄了。比如南方那些电子厂,以前门口贴个招工启事能排大队,现在不光给高工资,还得管吃管住才有人来。 而且老人多了,消费也跟着变,大家更愿意把钱存起来养老,不敢随便买大件、旅游,内需拉动就费劲,经济想再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自然就受制约了。 李显龙天天研究亚太经济,这些数据他门儿清,说“中国老了”真不是夸张,是戳中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再看印度,那年轻人口优势真是肉眼可见。 2023年印度人口都到14.38亿了,比咱们还多,而且年龄中位数才28岁,咱们都到39岁了。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印度未来一二十年里,有的是能干活的年轻人,光制造业现在就养活了2700多万人,2025年制造业规模都要冲到3380多亿美元了。 国际机构也看好它,IMF说印度2025年经济增长率还能保持6.5%以上,这在大国里真是少见。 你想啊,企业建厂就图劳动力便宜又充足,印度正好占了这俩优势,苹果、特斯拉这些大公司都往那挪厂子,就是看中了年轻工人多。 李显龙说印度可能超车,确实有底气,这年轻人口摆在这儿,就是最大的本钱。 最关键的是,李显龙这话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真事儿,不是空穴来风。 新加坡自己的人口问题比咱们还头疼,生育率才0.97,根本不够人口更替,65岁以上老人占比都突破20%了,劳动力缺口大得很,全靠移民撑着,移民占了新加坡人口的三分之一。 印度正好有大把年轻劳动力,新加坡肯定想拉一把,既能解决自己的人力问题,又能借着印度的市场分一杯羹。 而且从经济合作上看,新加坡元对印度卢比的汇率一直稳着,2025年都维持在67左右,这说明两国经贸往来频繁,钱流得顺畅。 印度搞“印度制造”,新加坡在金融、航运上有优势,俩国家正好互补,最近几年新加坡给印度的投资越来越多,就是在绑紧利益绳。 新加坡这小国的生存智慧就是找平衡,以前在中美之间找位置,现在看到中国老龄化带来的增长放缓,又盯上了印度的年轻潜力。 它跟印度走近,就是想在亚太格局里多抓个筹码,万一印度真起来了,新加坡作为“合作者”就能跟着受益。 李显龙在伦敦说这话,既是给印度捧个场,也是跟西方释放信号:别光盯着中国,印度也是个玩家,而新加坡跟印度关系铁。这算盘打得精得很,但全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 可能有人觉得“印度会不会扶不起来”,但李显龙看的是长远趋势,就算印度现在制造业占GDP才17%,比咱们的28%低不少,基础设施也差,港口周转率才是咱们的三分之一,但架不住人家有年轻人口这个基本盘。 只要印度能把教育跟上,把政策理顺,让外资敢投钱,那些年轻人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新加坡肯定愿意帮着出谋划策,毕竟帮印度发展就是帮自己赚钱。 再回头看,中国的老龄化确实是硬约束,人口红利慢慢退了是事实,经济得靠产业升级、靠创新来撑,这比以前靠劳动力难多了。 而印度正处在人口红利的爆发期,只要不犯大错,经济往上走是大概率的事。 李显龙把这两层意思点透,其实就是把亚太经济的基本盘摆了出来:中国增速可能慢下来,印度要往上冲,而新加坡已经选好了跟印度走近的路子。 所以说,李显龙这话真不是随口乱说的,全是基于数据和现实的判断。 中国老龄化的制约就在那儿,印度的年轻潜力也摆在那儿,新加坡和印度互相需要、越走越近更是明摆着的事儿。 他这一番话,既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结,也是新加坡未来战略的表态,句句都踩着实在的利益点,根本不是空泛的议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