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36天后,荷兰终于妥协:管理权回归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麻烦看官老爷

如梦菲记 2025-11-12 16:43:55

断供36天后,荷兰终于妥协:管理权回归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荷兰这回是真撑不住了,11月8日,荷兰首相斯霍夫当着全球的面公开承认,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要交还给中方股东,这事儿从10月初闹到现在,整整36天,欧洲车厂被折腾得够呛,最后还是得低头认输。   事情的起因其实挺简单,10月4号那天,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暂停安世中国子公司的产品出口,这一招直接把欧洲汽车产业的命门给掐住了,别看安世半导体总部挂着荷兰的牌子,实际上它的核心产能全在中国。   这家公司占了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四成的份额,更关键的是,它有七成的封测产能都在中国本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这边一停货,荷兰那边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变不出芯片来。   欧洲车企立马就慌了神,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大牌子,工厂接连停工减产,采购部的人急得团团转,到处找货,价格直接炒到了平时的十倍。   日本本田也受了牵连,直接宣布北美市场年产量要减少11万辆,利润缩水1500亿日元,本田对安世的依赖还算不上重,那些更依赖安世的欧洲车企损失有多大,可想而知。   荷兰政府当时打的什么算盘呢?他们想用“国家安全”这个理由,把安世的管理权从中方手里夺过来。   背后其实是欧盟那套“反胁迫工具法”在作怪,说白了就是看不惯中国企业在欧洲扎根,荷兰以为这招能管用,结果现实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中国这边的反击速度快得很,出口限制只是第一步,紧接着,闻泰科技自己建的晶圆厂就投产了,第一个月就产出3万片,目标是月产10万片,这等于告诉荷兰:你不给我晶圆我自己也能造,你那点威胁根本不管用。   更妙的是10月底中美在釜山那场会谈,美国突然宣布暂停执行“50%穿透规则”一年,这条规则本来是欧洲拿来限制中资企业的杀手锏,结果美国自己把它给搁置了,荷兰想打盟友牌,一下子没了靠山。   到了11月初,中国又玩了一手精准操作,针对德国和法国的车企开放了定向出口豁免,该给的货照给,但荷兰那边还是干晾着,这一招直接把欧盟内部给撕裂了。   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依赖本来就深,当然不愿意陪着荷兰硬扛到底,法国企业也各自想办法,荷兰越来越像个孤家寡人。   车规级芯片这东西不是说换就能换的,验证周期至少要半年到一年,不是贴个标签就能装车上路,欧洲车企原本以为能扛一扛,逼着中方让步,结果赌错了方向。   停工的停工,裁员的裁员,工人拿不到全薪,订单一个接一个泡汤,这36天把平时看不见的问题全给放大了出来,原来欧洲那套“战略自主”在现实面前这么不经打。   到了11月6号,中方直接摊牌了,要求荷兰承担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全部责任,这时候荷兰是真的慌了。   车企的压力已经传导到政策层,再这么拖下去损失只会越来越大,斯霍夫在巴西开会的时候,终于松口说要把管理权还给中方,这个表态基本就宣告这场较量结束了。   不过这次交还管理权是有条件的,中方明确规定,恢复出口的芯片只能用于民用用途,这条看着不起眼,其实给未来留足了空间。   要是哪天这些芯片被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中方随时可以再叫停,这相当于中国不光恢复了出口,还把规则制定权给拿在了手里。   整个事件看下来,荷兰原本想靠政治手段压制中方,结果被产业现实狠狠教育了一顿,欧洲以为自己掌握技术高地,可以随便拿捏别人,没想到关键环节都攥在中国手里。   36天的断供,让全世界都看清楚了一个事实:谁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谁就有真正的话语权。   这场风波暂时是平息了,但留下的问题还有一大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车规级芯片高度集中的风险没有解决,欧洲车企是不是吸取教训建立备用方案,这些都得继续观察。   不过有一点已经很明确,产业博弈靠的是实力不是嘴炮,政治干预最后还得向市场规律低头,荷兰这次让步,可能只是个开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4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