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

地缘历史 2025-11-12 15:45:49

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这事儿啊,你得从根上刨。很多人可能忘了,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几乎捏着全国八成工矿资产的脖子。   那会儿的资本,跟权力早就穿上了一条裤子,普通人哪有活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官僚资本全部收归国有。这一招,看着简单,其实是釜底抽薪。   它从根子上切断了资本与权力无序勾结的老路,为后来的经济发展立下了一个最基本的规矩:在这个国家,资本不能为所欲为。   这跟美国从一开始就由大财团、大资本家说了算的发展路径,完全是两码事。   历史的基因不一样,长出来的树自然也就不一样。   当然,光有历史还不够,关键看现在的制度设计。   有人说中国学了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确实参考了,但绝不是照搬。   中国玩得更精巧,搞出了一套“政府-资本平台-企业”的三层架构。   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家不直接下场去管某个企业的具体经营,那太累也管不好。   国家通过像中粮、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这样的国有资本平台,来当“大股东”。   这些平台的作用,就是给资本这辆高速跑车安装一个“方向盘”,并且画好赛道。   你可以在赛道里尽情跑,但想开到沟里去,门儿都没有。这就实现了国家战略和市场活力的统一,既放手又没失控。   光有方向盘还不够,还得有刹车和交警。不然有些资本一踩油门就上头,忘了自己是谁。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十几年前,当我们开始下大力气引导资本和技术往这个方向走的时候,很多人还看不懂。   美国人那时候还在舒舒服服地开着大排量汽油车。   结果呢?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占了全球将近七成的份额。   比亚迪这样的企业,硬生生从一堆国际巨头里杀了出。我们的市场渗透率,把美国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就是国家长远规划的力量。资本在政策的引导下,不仅没吃亏,反而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新蓝海,赚得盆满钵满。国家战略和资本利益,在这里实现了双赢。   当然,还有些领域,是钱再多也不能乱伸手的地方。比如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   前几年的教育培训行业就是个例子。资本疯狂涌入,制造了巨大的教育焦虑,把家长和孩子都搞得苦不堪言。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的根基。   于是,“双减”政策雷霆出击。效果有多猛?你看看数据就知道了。   宁夏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从1546家直接压减到54家。湖南更是压减了4447家,压减率接近八成。   国家用行动表明,教育、医疗这些领域,绝不能完全资本化。资本必须在国家画的那个圈子里活动,民生底线就是圈子的边界,绝对不容触碰。   真到了十万火急的关头,更能看出谁才是主心骨。   疫情期间,很多人都经历过布洛芬一片难求的窘境。那时候,光靠市场自己调节,根本来不及。这时候,国家机器就高速运转起来了。   工信部直接派了34个特派员,进驻到各大药厂里去现场协调。   结果是,布洛芬的日产量,在极短时间内从几百万片飙升到了1.9亿片,翻了4倍多。   东北制药、新华制药这些企业,都是24小时连轴转保供应。   这在任何一个资本说了算的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危机面前,国家有能力协调一切资本和企业,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别以为这都是老黄历了。就在2025年11月,国家发改委还在开会,鼓励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证监会的数据也显示,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意愿还在增强。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做法,不是要整死资本,而是要引导资本“向善”、“向新”。   最近商务部部长在谈半导体供应链时也强调,要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这背后,是确保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国家决心。   面向未来的“十五五”规划也已经指明了方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型开放,都是重中之重。   所以,美国学者看到的“国家控制资本”,其实不是简单的“控制”,更像是一种高明的“驾驭”。它不踩死油门,也不猛踩刹车。   它只是牢牢握住方向盘,确保这辆高速行驶的中国列车,始终跑在通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正确轨道上。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