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 俄乌战场最新动态 11月12日 俄国防部称,过去24小时在苏梅、哈尔科夫等多方向发动攻势,已控制库皮扬斯克东部,在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挫败乌军突围;乌方则称击退俄军63次进攻,并以无人机袭击俄萨拉托夫炼油厂。(央视新闻) 库皮扬斯克作为哈尔科夫东北部小城,是俄军争夺的核心目标,据俄总参谋部作战地图标注,该城是顿巴斯至哈尔科夫的铁路枢纽,亦是乌军从哈尔科夫向前线运输弹药的必经之路。 2023年俄军曾丢失此地,导致红利曼方向补给中断近一周,险些被乌军合围。此次俄军重新发起进攻,明显意在复制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掐喉战术”,通过切断后勤再实施围歼。 库皮扬斯克东部有大量苏联时期钢筋混凝土住宅,乌军将地下室改造为火力点,俄军每推进一栋建筑均需付出代价。更关键的是,乌军刚接收美国10月交付的120套“标枪”反坦克导弹,该装备专门针对俄军T-90坦克,这是俄方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乌军袭击萨拉托夫炼油厂,是精准打击对方要害的举措。该炼油厂承担俄罗斯欧洲部分30%的航空燃油供应,2025年以来已遭乌军无人机袭扰3次,此次为首次命中储油区。 俄紧急情况部通报显示,火灾导致燃油产能下降40%,而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日均消耗航空燃油2000吨,供应短缺将使苏-35战机出勤率减半。这一战术与1944年盟军轰炸德国鲁尔工业区思路一致,通过打击后方削弱前线战力。 外界多认为俄乌战报存在“水分”,通过两个细节可辨别真伪。 其一,俄方仅承认“控制库皮扬斯克东部”,未提及占领整个城区,这与俄军“稳扎稳打”的风格相符,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冒进导致3000人伤亡的教训尤为深刻。 其二,乌军发布炼油厂爆炸卫星图,结合NASA热成像数据可见大面积高温点,且俄交通部紧急调运3列油罐车支援前线,侧面印证燃油供应紧张。 国际援助变化直接影响战场走向,2025年10月,特朗普政府将对乌援助削减40%,导致乌军155毫米炮弹月库存从8万发降至5万发。 据乌克兰总参谋部内部文件显示,当前乌军每个炮兵连日均射击次数从20次降至8次,这是乌军能击退进攻却无力反击的关键原因。 俄罗斯则依靠伊朗提供的“沙希德-136”无人机弥补弹药不足,11月12日单日出动50架,虽命中率仅30%,但可有效消耗乌军防空导弹。 红军城的突围与反突围战,更暴露了乌军的致命短板。这个乌称波克罗夫斯克的小城,是乌军在顿巴斯的重要补给点,俄军早就形成半包围。 乌军这次突围带了大量伤员和民用物资,行动迟缓被俄军预判。这种“带着包袱突围”的失误,历史上也发生过——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第62集团军曾因携带过多非战斗人员,突围时损失了30%的兵力。现在乌军面临同样困境,既要保士兵又要保民生,作战灵活性大打折扣。 从地缘政治看,这场拉锯战还牵扯着欧盟的能源神经,萨拉托夫炼油厂供应着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对俄友好国家的部分燃油,这次爆炸导致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当天上涨6%。 外界或许会疑问,俄军为何不加大攻势一举突破?答案是实力受限。2025年俄军兵力动员已达极限,适龄男性参军率从2022年的12%升至28%,但新兵训练时间从6个月压缩至1个月,战斗力明显下滑。 据俄国防部训练报告显示,当前新兵人均实弹射击次数仅15发,较2023年减少一半。同时,俄军坦克库存濒临耗尽,开始翻新上世纪60年代的T-62坦克投入战场,面对乌军先进反坦克武器,损失率高达15%。 乌军处境更为被动,无人机袭击虽显成效,但无法改变正面战场态势。萨拉托夫炼油厂的损失可通过俄军从远东调运燃油弥补,而乌军若丢失库皮扬斯克,哈尔科夫前线补给线将被彻底切断。 更严峻的是,美国承诺交付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需至次年1月才能到位,当前乌军持续承受俄军导弹袭击,11月12日就有3座变电站被摧毁,哈尔科夫市区已启动限电措施。 回顾战争史可见,“攻枢纽、袭后方”的战术反复出现。1941年德军进攻莫斯科时,先争夺斯摩棱斯克交通枢纽,苏军则派遣游击队破坏德军铁路补给线,双方反复拉锯达3个月。 当前俄乌在库皮扬斯克与萨拉托夫的博弈,本质是现代版“斯摩棱斯克拉锯战”,后勤体系的耐力将决定战场主动权归属。 11月12日的战报既非俄军“胜利宣言”,也非乌军“抵抗神话”,而是双方实力趋于枯竭的直接体现。俄军依托兵力优势缓慢推进,但后勤与装备短板突出;乌军凭借精准打击牵制俄军,却受限于外援不足难以组织反击。 后续战场走向将取决于关键援助到位情况——俄军期待伊朗新一批无人机交付,乌军则等待美国防空系统部署,外援补给将成为拉锯战的胜负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俄称在红军城对乌军展开攻势 乌称袭击俄炼油厂 财联社2025-11-12 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