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致超市倒闭,二审法官“同名”引争议:程序公正不可破 近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赵女士的超市经营纠纷事件,因“全员盗窃”与“二审法官资格争议”双重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原本盈利的3000平方米超市,合伙经营7个月便因200余万元亏损倒闭,查监控后赵女士震惊发现,16名员工竟无一人幸免参与偷拿,员工亲属、供货商等13人也牵涉其中,而后续与合伙人的合同纠纷审理中,又出现二审法官与一审审判员为同一人的程序争议,让事件更显曲折。 据调查,超市员工的偷窃手段五花八门,既有拆开高端礼盒品尝后带回家的“偷吃”行为,也有通过少扫码、不扫码或低价结算等方式窃取商品的操作——一袋100元的牛肉干仅以0.5元结账,价值1700元的商品结算时仅付1元 。仅合伙半年间,超市采购的22万余元鸡蛋就丢失6吨多,价值超10.8万元。案件经司法审理后,8名员工因盗窃罪获刑(多数为缓刑),2人被检察院决定不起诉,另有14人被公安机关终止侦查 。其中盗窃次数最多、金额最高的收银员刘某凤,因漏罪被合并执行有期徒刑2年3个月,却因“尿检阳性怀孕”获监外执行 。 超市倒闭后,赵女士因经济纠纷将合伙人曹某某诉至法院,一审败诉后提起上诉。然而她在二审《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中发现,一名张姓审判员竟与参与一审质证环节、且在民事裁定书中署名的审判员同名 。经核实,二者确为同一人——该法官已从一审法院调至二审法院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这一情况引发赵女士强烈质疑,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十五条,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 。对此,二审法院回应称,核实后已确认身份重合,将调整审理法官,确保程序公正 。 从全员监守自盗的“职场塌方”,到二审程序中的“法官资格争议”,这起事件暴露出多重问题:员工漠视法律与职业操守,将职务便利化为盗窃工具,最终自食刑责苦果;而司法审理中的程序合规,更是公正裁判的前提,法官任职调整不能突破“禁止重复参与审理”的底线。无论是职场还是司法领域,规则与公正都是不可触碰的基石。目前二审法官调整已提上日程,期待案件能在合规程序下得到公正审理,也希望这起事件能敲响警钟——坚守职业底线、恪守程序正义,才是维护各方权益的根本。 需要我帮你整理这起事件中“盗窃案”与“合同纠纷”的核心事实对比表,清晰区分两起关联事件的关键信息吗?推定判决 超市争端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