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马上要飞了,一准妈妈登机后才跟空乘说自己怀孕超35周,可能都36周了,要特殊照顾还放话“真出事了,航司得全权负责”。这趟成都飞石家庄的航班,登机流程就这么卡壳了。 这位准妈妈姓王,32岁,是打算从成都回石家庄老家待产的。她在成都跟着丈夫打工,临预产期还有一个月,想着早点回去熟悉环境,也让老家的婆婆帮忙准备月子用品。 出发前她不是没查过航司规定,知道怀孕32周以上要带县级以上医院的《适宜乘机证明》,36周很多航司直接不承运——可她去医院开证明时,医生说她胎盘有点低,建议尽量避免长途出行,她怕拿着这样的证明被航司拒载,又急着回家,就想着“先登机再说,真不行航司总不能把我赶下去”,没成想刚坐稳就被空乘看出了异样。 当时负责这趟航班的空乘李姐,是有12年经验的老员工,核对座位时见王女士一直扶着腰,脸色也不太好,就多问了句“您是不是不太舒服?需要帮忙吗?” 这一问,王女士才支支吾吾说出自己怀孕36周的事,还带着点急脾气补充“我身体好得很,就是需要你们多照顾,要是路上出点啥问题,你们航司可得担着”。 李姐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先安抚她的情绪,扶着她到机舱前部的空位坐下,又去后舱拿了靠垫和温温水。 转身就快步去了驾驶舱,跟机长说明情况——民航局有明确规定,孕32至36周的孕妇乘机,必须提供72小时内的《适宜乘机证明》,且需航司审核同意; 孕36周以上,出于母婴安全考虑,多数航司会直接拒绝承运,毕竟高空环境中的低气压、颠簸,都可能诱发早产、胎盘早剥等风险,一旦在空中出现紧急情况,机舱内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应对。 机长听完,立刻联系地面调度和航司运行控制中心,同时让地面医护人员尽快登机评估王女士的身体状况。 等待的间隙,李姐又回到王女士身边,轻声跟她解释“不是我们故意为难您,您想想,要是真在天上有个突发情况,咱们连个专业的医生都没有,孩子和您的安全都没法保证,这不是更糟吗?” 王女士一开始还嘴硬,说“我之前坐火车都没事,飞机怎么就不行”,可说着说着,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肚子,声音也软了下来,小声问“那现在咋办?我票都买了,还急着回家呢”。 没过多久,地面的医护人员就登机了,给王女士测了血压、听了胎心,还好指标都正常,但医护人员明确表示“孕36周属于足月前关键期,高空飞行风险太高,不建议继续乘机”。 这时候机舱里已经有些乘客开始议论,有几个赶时间的乘客有点着急,小声抱怨“怎么不提前说啊,这耽误大家时间”,但也有当过妈妈的乘客过来劝王女士“安全第一,孩子最重要,晚几天回家没关系”。 航司运行控制中心很快给出解决方案:为了不耽误其他乘客行程,这趟航班正常起飞,同时为王女士免费改签第二天一早的航班——那趟航班会配备专门的医疗观察员,且起飞前会安排医护人员再次评估她的身体状况; 另外,航司还承担她当晚在成都的住宿费用,并联系她在石家庄的丈夫,告知目前的情况,让家人不用着急。 王女士听着这些安排,脸上的急劲慢慢退了,反倒有点不好意思,拉着李姐的手说“刚才我说话冲了点,对不起啊,我就是太想回家了,没考虑这么多”。 李姐笑着摆摆手“没事,您也是为了孩子,咱们都理解,明天登机前记得跟工作人员说一声您的情况,咱们提前做好准备,保证您和宝宝安全到家”。 其实这事儿里,王女士的着急能理解,可她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孕晚期乘机的规定,从来不是航司的“刁难”,而是用无数案例总结出来的安全底线。 之前就有过孕35周孕妇隐瞒孕周乘机,途中出现宫缩,还好航班紧急备降,才没出大事;还有的孕妇因为高空缺氧,导致胎儿心率异常,落地后紧急剖宫产才保住孩子。这些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风险。 航司后来也提醒,孕妇乘机前最好先跟航司确认相关规定,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医疗证明,有特殊需求也尽早沟通——比如需要靠过道的座位方便起身,或者需要额外的靠垫,这些提前说,航司都能尽量安排。毕竟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让乘客平平安安到达目的地。 这趟航班最终还是按时起飞了,王女士也在第二天顺利登上了有医疗保障的航班,安全回到了石家庄。这件事没有谁对谁错,更多的是提醒我们:出门在外,尤其是特殊人群,提前沟通、遵守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