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icon,顾女士拿着两张28年前,在建设银行的定期存款单,去取钱,却被告知存

名城探寻 2025-11-12 08:11:52

上海icon,顾女士拿着两张28年前,在建设银行的定期存款单,去取钱,却被告知存单时间太长了,需要后台核对信息才可以取款,顾女士配合等待,可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银行称每天都在查,就是没结果,顾女士无奈,只能走投诉流程! 顾女士手里的两张存单,是1997年存下的。那年她42岁,在纺织厂上班,两张单子各3000元,是攒了大半年的加班费,办的三年期住房储蓄,当时特意跟柜台说好了到期自动续存。 她记得很清楚,存钱时身份证上“王字旁的珮”,银行系统里压根没有,柜员只能先打“单人旁的佩”,再用红笔改成正确的字,盖了个方形业务章才算完。这些年她没动过这笔钱,直到孙子要办婚礼,才想起衣柜底层铁盒子里的存单。 第一次去建行网点时,顾女士特意穿了干净的外套,把存单平平整整地夹在塑料袋里。柜台工作人员接过存单时,眉头皱了一下——纸质已经泛黄,边缘磨得发毛,上面8位的账号和现在19位的借记卡账号格格不入。输入信息后,电脑屏幕上一片空白,工作人员说“系统里查不到记录”,让她留下联系方式,等后台调档案核对。 顾女士没多想就答应了。她觉得银行办事规矩,老存单核对起来麻烦也正常。头一个月,她每周打一次电话问进度,每次都被“还在查,有结果会通知你”打发。 第二个月再去网点,接待她的换成了另一个柜员,说之前的同事调走了,得重新登记她的信息。这下顾女士急了,自己明明留过资料,怎么还得重来?柜员只是反复道歉,没给任何实质答复。 三个月到期那天,顾女士没等到电话,直接跑到银行要说法。负责人出面解释,说每天都在查,但因为两次系统升级,90年代的存款数据没完全同步过来,得从异地档案库调原始凭证。 这话让顾女士更生气,她掏出身份证和存单拍在柜台上:“当年你们手写改字盖章,现在凭什么说查不到?我在其他银行也碰到过生僻字问题,人家当场就核对清楚了!”负责人支支吾吾,只说“再加急催一下”。 回家路上,顾女士越想越委屈。这笔钱是当年准备给儿子买房的,后来儿子单位分了房才没动,如今要用来给孙子办婚礼,偏偏卡在这儿。她翻出手机查了查,发现《储蓄管理条例》里明确写着,储蓄机构不得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而且支付存款本金利息不受诉讼时效限制,这让她打定了投诉的主意。 她先找了网点行长,对方还是那套“档案难查”的说辞。顾女士直接拨打了12378银保监会热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还提到银行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投诉处理时限。三天后,建行上海市分行有人联系她,承认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1997年的手写修改信息没录入新系统,二是2005年、2012年两次系统升级时,部分历史数据迁移遗漏。 没过多久,银行告知顾女士,已经成立了多部门工作小组,专人去河北的总行档案库调阅当年的纸质传票。原来银行会计档案按规定要保存30年,原始凭证确实还在,但库房按季度集中检索,之前没把她的需求列入加急。顾女士这才明白,所谓的“每天都在查”,根本是敷衍——如果真的加急处理,不会拖到三个月没进展。 又等了半个月,银行终于来电,说找到了当年的记账凭证,上面的修改痕迹和她存单上的印章能对应上。办理取款时,柜员算了算利息,两张存单因为自动续存,连本带利已经涨到了一万八千多。顾女士拿到钱时,手都有点抖,不是因为金额,是这事儿总算有了结果。 银行后来给她道了歉,还补偿了两百元交通费,说是对拖延的歉意。顾女士没要那笔交通费,她觉得钱不重要,重要的是银行得认账,得有个说法。这件事里,她最寒心的不是核对困难,是银行的消极应对——明明是自己工作的疏漏,却要储户来回奔波、苦苦等待。 顾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90年代的老存单,都可能因为系统升级、生僻字、网点合并等问题遭遇支取难。但按规定,银行有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及时处理储户需求的义务,不能把自身管理的漏洞转嫁给储户。储户信任银行才存钱,这种信任不该被“拖延”消耗。 这件事最终解决了,但留下的思考没停。老存单背后是普通人的储蓄习惯,更是对银行的信任。银行与其等储户投诉才加急处理,不如主动完善历史数据管理,提前排查类似问题。毕竟,保障储户权益,才是金融服务最该守住的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78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