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最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 水深只有1.89米,淤泥厚达2.3米,水量也

云景史实记 2025-11-12 00:06:55

太湖最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 水深只有1.89米,淤泥厚达2.3米,水量也不到50亿立方米,面对这些“沉寂”,我们很难不觉得“有点败退”。 太湖的淤泥,以前就是颗“定时炸弹”,最上面那层0.3米厚的浮泥最是要命,拿手一捏软乎乎的,里面藏着的氮和磷多得吓人,一立方米浮泥能释放好几公斤污染物,这些东西全是蓝藻的“营养餐”。 可现在再去太湖看看,那变化真能让人眼前一亮,说句心里话,比咱们能想到的任何样子都让人惊喜。这惊喜不是凭空来的,全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就说那让人头疼的淤泥吧,现在有了专门对付它的 “大家伙”。 去年在无锡太湖上,我亲眼见过那艘叫 “太湖之光” 的清淤船,简直是个 “水上工厂”,长 130 米宽 60 米,比 17 个篮球场加起来还大。 船上的管道像巨蟒似的扎进湖底,把那些臭淤泥抽上来,先筛掉贝壳、石头,再加点药剂,最后用机器压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泥饼,两小时就能搞定,比以前的老办法快了一倍还多。 这船一天能处理 8000 立方米淤泥,相当于每天清走 3 个标准游泳池的量,而且全程都在水上作业,不用占陆地,一下子就省出 300 亩地来。 更妙的是,这些压好的泥饼还能变废为宝。无锡梅梁湖东岸那片亲水湿地公园,以前全是蓝藻堆积的黑臭死角,现在用了 20 万立方米泥饼填地基,种上了香蒲、睡莲,红嘴鸥、白鹭天天来这儿落脚,成了大伙儿爱去的打卡地。 宜兴的废弃矿坑也是用这些淤泥填的,以前坑坑洼洼的荒山,现在慢慢被填平整了,再过两年就能种上树,你说这是不是变魔术? 有人算过账,要是 834 万立方米淤泥全做成建材,价值能抵半个清淤工程的投资,这办法真是又解决了污染又创造了价值。 淤泥清走了,蓝藻自然就没了 “口粮”,这两年太湖的蓝藻再也不是凶神恶煞的样子了。2024 年上半年,太湖居然第一次没监测到蓝藻水华,以前每年初夏就冒头的绿藻,去年整整推迟了 93 天才出现。 到了夏天最容易出事的时候,水华的平均面积比上年少了 15.8%,藻密度降了 17.5%,都是 2008 年以来最低的,连续两年没发生过臭烘烘的湖泛。 无锡新吴区六步港那儿贴了张表,2021 年还捞了 12.3 万吨蓝藻,2023 年直接变成了 0,水厂的人都说,现在夏天根本不用启动应急设备,以前备着的净水剂都快放过期了,这变化真是太实在了。 水也跟着清亮起来,2024 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了 Ⅲ 类,这可是 30 年来头一回全年都达到良好湖泊标准,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也第一次拿到了 “优秀”。 以前湖里少见的白鱼,现在撒网就能捞着,连稀罕的中国淡水蛏都重新出现了,鱼类生物量比前些年翻了一倍还多。 长荡湖更明显,以前全是围网养殖,岸边全是排污企业,现在围网拆了,水生植被覆盖面积占到了 38.4%,全球极危的黄胸鹀和青头潜鸭都来这儿安家了,这些鸟儿比谁都挑环境,它们能来,就说明太湖的水是真的变好了。 水量的问题也解决得漂亮。2024 年梅雨期太湖下了不少雨,可水利部门早早就盘算着,在水位 3.6 米的时候就停了排水,比以前多存了 4 亿立方米水,就像给太湖提前备好了 “存粮”。 出梅后天旱,立马启动引江济太,每天引 400 万到 700 万立方米长江清水进湖,让湖水动起来。 以前湖水 stagnant 得很,污染物排不出去,现在长江水一冲,整个湖都 “活” 了,水质自然就往上 走。 流域里 206 个监测断面,97.6% 都达到了优 Ⅲ 标准,187 个河流断面连续 3 年保持 Ⅲ 类,这数据摆出来,谁都得说一句了不起。 这些变化可不是小打小闹来的,从 2007 年到现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砸了 3000 多亿进去,2024 年一年就上了 560 个治太项目,光常州、无锡两市的投资就都超过了百亿。 除了清淤,还把印染、化工这些污染重的企业要么整改要么搬走,培育新兴产业,从根上断了污染来源。农村的污水也管起来了,治理率达到 93.7%,以前随便往湖里排污水的日子早就过去了。 现在去太湖边走走,真是另一番景象。无锡鼋头渚的湖边,春天樱花飘落,夏天荷风阵阵,去年春节光沿湖景区就接待了 370 多万人次。 谁能想到,曾经那片淤泥厚、蓝藻多的 “沉寂” 湖泊,现在能变得这么有活力。 这些变化不是碰运气来的,是靠着 “太湖之星”“太湖之光” 这样的硬家伙,靠着一年年的清淤治污,靠着科学的调水引流,一点点干出来的。 现在的太湖,水清亮了,鱼回来了,人也愿意来了,这样的变化,真的比咱们想象中还要惊喜,让人打心眼儿里高兴。

0 阅读:2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