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被枪决以后,他的妻子胡红霞卖掉所有的资产赎回了尸体,不经意间发现丈夫口袋深处的字条,短短的两句话让妻子胡洪霞当场崩溃,泣不成声! 1934 年北平深冬,胡红霞赎回吉鸿昌遗体,从其口袋摸出揉皱草纸,“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十个字,让她当场崩溃泣不成声。 这张被汗水雪水浸得发毛的草纸,藏着的不仅是丈夫的遗憾,更是这位抗日名将短短 39 年人生里,为国为民的赤诚与担当。 1895 年,吉鸿昌生于河南扶沟贫苦农家,18 岁投军冯玉祥部,因作战勇猛、为人正直,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为师长,深得士兵拥戴。 他带兵有个规矩:“官不私财,兵不私斗”,自己的俸禄常接济下属和百姓,部队走到哪,就把亲民口碑带到哪,当地百姓都叫他 “吉善人”。 1926 年,他随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在河南战场带头冲锋,攻克多个重镇,为北伐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成为西北军中有名的 “虎将”。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吉鸿昌目睹山河破碎,多次请缨抗日却遭拒,他悲愤之下辞去国民党军职,公开宣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要抗日到底。 1932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抗日事业,变卖家中财产充作抗日经费,组建 “中国人民反日同盟军”,奔走于察哈尔各地号召抗日。 1933 年 5 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提出 “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率部向多伦发起进攻。 多伦是日军侵占的重要据点,工事坚固,吉鸿昌亲赴前线勘察,光膀子带头冲锋,战士们受其鼓舞士气大振,经过五昼夜激战,终于收复多伦,这是九一八后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 消息传到全国各地,无数百姓自发组织慰问,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吉鸿昌的名字成了抗日的旗帜,让更多人看到了抵抗日军的希望。 可这份胜利却触怒了国民党当局,他们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调集重兵围剿同盟军,吉鸿昌被迫解散部队,流亡海外继续宣传抗日。 1934 年,他秘密回国,在天津建立抗日秘密组织,策划武装起义,却因叛徒出卖,于 11 月 9 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往北平审讯。 审讯室里,敌人用高官厚禄诱惑,用酷刑威逼,吉鸿昌始终坚贞不屈,他戴着手脚镣铐,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何惧之有!” 11 月 24 日,临刑前的最后时刻,他拒绝背对枪口,让刽子手搬来椅子从容坐下,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万岁!”,枪声响起,英雄倒在北平的寒冬里。 胡红霞变卖天津商铺、娘家首饰,凑齐银元赎回丈夫遗体,整理衣物时发现那张字条,才懂他到死都在为没能继续抗日而遗憾。 此后几十年,胡红霞带着年幼的孩子颠沛流离,把字条藏在贴身衣物里,走到哪带到哪,常给孩子讲吉鸿昌带兵抗日的故事,教他们铭记父亲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胡红霞把那张珍贵的字条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英雄的壮志与遗憾,感受那份炽热的爱国心。 1982 年,吉鸿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故乡河南扶沟建立了吉鸿昌纪念馆,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缅怀,学习他的抗日精神。 如今,吉鸿昌的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诗句,刻在民族记忆里,提醒着后人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胡红霞晚年生活平静,始终以丈夫为傲,直到去世前,仍叮嘱子孙要传承吉鸿昌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位抗日名将用一生诠释了 “爱国” 二字,他的经历与贡献,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抗争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主要信源:(央媒看河南|吉鸿昌:“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河南省人民政府2025年0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