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西、英国联手“减甲烷”!孙玉良:气候治理南北合作升级】在巴西北部亚马孙

孙王良评 2025-11-11 10:48:05

【中国、巴西、英国联手“减甲烷”!孙玉良:气候治理南北合作升级】

在巴西北部亚马孙雨林边缘的贝伦,阳光在湿热的空气里闪烁着,水汽弥漫,鸟叫不歇。就是这样一座被热带气息包裹的城市,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坐标。11月8日,中国、巴西和英国在这里联合主办了一场看似“小众”、其实分量极重的会议——甲烷与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别被名字里的“非二氧化碳”骗了,这些气体可比二氧化碳厉害得多,尤其是甲烷,它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减它一吨,就像减了二氧化碳一车皮。

这场峰会,是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的一次前奏,也是一场全球气候治理的“真刀真枪练兵”。会场里,三国部长同台发声——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巴西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玛丽娜·席尔瓦、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排放大臣埃德·米利班德。不同肤色、不同口音,却有一个共同主题:时间不多了,地球的温度已经到了不容推脱的刻度。

中国的态度,格外坚定。黄润秋一开口,就用一句话定了调:中国不是旁观者,而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贡献者”。这不是口号,中国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已经把所有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转变,从过去聚焦二氧化碳,到如今全覆盖,标志着中国的气候行动进入“深水区”。这不是姿态,而是承诺。

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直被外界关注。但鲜有人注意到,中国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领域,其实已经走在全球前列。比如农业领域的甲烷控制,能源行业的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中的减排技术,这些不被热炒的环节,却是实打实的减排关键点。黄润秋说得直白:气候变化是全球挑战,必须携手应对。中方将推动更多国家采取非二氧化碳减排行动。换句话说,中国不只是要减,还要带着别人一起减。

英国的立场,也变了味。过去它更像一个“监督员”,今天却开始学着“实干家”说话。米利班德强调,减少甲烷排放是“最快、最有效”的降温手段。他的这句话,有一半是技术判断,一半是政治宣示——英国不想再被说成“只会开口的老欧洲”。在全球气候竞赛中,谁能拿出更快的成果,谁就能在国际议程上占据话语权。

而巴西,这个拥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的国家,正站在气候治理的“十字路口”。玛丽娜·席尔瓦在发言中说,减少甲烷排放,是保护最脆弱群体生命的行动。她说的“生命”,不是抽象词汇,而是那些被洪水冲走的村庄、被干旱逼迁的农民、被高温卷走的孩子。她知道,亚马孙的树木不仅是风景,更是地球的肺。

这场峰会,让人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现实感。过去的气候会议,常被讥讽为“话多、账少、行动慢”。各国代表轮番发言,语速比气候变暖还慢。可这一次,气氛不一样了。中国、巴西、英国的联合主办,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南北合作在升级,气候治理不再是富国说了算。贝伦会议的主题,不再只是“承诺多少”,而是“马上做什么”。

全球气候议程正悄悄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减碳”走向“减甲烷”。原因很现实:甲烷减排见效快,技术成熟,成本比大规模碳捕捉低得多。比如油气开采中的泄漏治理、农业畜牧的发酵管理、垃圾填埋气的回收,都是短期内可落地的路径。换句话说,这是人类可以“立刻行动”的部分。

在贝伦这座城市里,人们能感受到这种紧迫的温度。亚马孙的湿热不只来自天气,还有气候议题带来的现实灼烧感。各国都明白,1.5摄氏度的“温控线”正在被推到悬崖边上。如果再拖下去,不只是冰川融化、极端高温、粮食危机会成为新闻,而且人类生活本身将被改写。

但让人稍感宽慰的是,这次会议里少了一些空洞的指责,多了一点共识。信任、伙伴关系、共同责任——这三个词,在各方发言中多次出现。这并非偶然,而是现实倒逼出来的语言。气候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经济结构、能源格局、地缘政治的混合体。没有信任,就没有行动;没有合作,就没有未来。

在过去,世界减碳像是一场无休止的指责游戏:谁排得多,谁减得少,谁该掏钱,谁该道歉。而如今,当甲烷这样的“隐形巨头”登上舞台,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谁的责任多一点,而是谁先行动一步。

贝伦的会场外,是潮湿的空气、茂密的树林,还有远处被阳光照亮的亚马孙河。它静静流淌,就像气候议题的时间线——缓慢,却不可逆转。峰会落幕后,各国部长将带着承诺回国,而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是人类集体面对未来的答案。

气候变化没有旁观席,也不会等人。那些站出来的人,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注脚。中国、巴西、英国在贝伦的这一幕,或许就是全球气候治理新的开篇。

当会议的灯光渐渐暗下,外面传来雷声,雨即将落下。有人说,那是贝伦在为地球降温。也许吧。无论如何,人类终于在这场关于未来温度的对话里,开始加快了脚步。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