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年,陈布雷的女儿女婿被捕,蒋介石找陈布雷谈话,询问他对此事的想法。陈布雷说:“如果他们真是共党,那就杀了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7年秋天,南京总统府内气氛凝重。 蒋介石坐在红木办公桌后,召见了跟随他二十多年的心腹幕僚陈布雷。 这次会面非同寻常,陈布雷的小女儿陈琏和女婿袁永熙刚因"通共"嫌疑被保密局逮捕。 蒋介石单刀直入地问起陈布雷对这件事的看法。 陈布雷内心翻江倒海,却强作镇定地回答:"若调查证实他们真是共产党,就当按国法处置。" 这个看似决绝的回答,不仅暂时保全了他的地位,更折射出这个"国民党文胆"在时代洪流中的艰难抉择。 陈布雷生于浙江慈溪,早年在上海报界以"布雷"笔名崭露头角。 他写的时事评论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很快引起国民党元老陈果夫的注意。 1927年春,经陈果夫引荐,陈布雷在南昌首次见到蒋介石。 当时正值北伐关键时期,蒋介石让他起草《告黄埔同学书》。 陈布雷通宵达旦,写出的文章既有师长的殷切期望,又有统帅的威严号令,深得蒋介石赏识。 这篇文章成为黄埔系军人团结在蒋介石周围的重要纽带,也奠定了陈布雷在国民党内的特殊地位。 在随后的二十年里,陈布雷始终保持着文人本色。 他不涉派系斗争,不贪权位,甚至拒绝过外交部长的任命。 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让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对他格外信任。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蒋介石平生最讨厌下属抽烟,认为抽烟者易堕落成鸦片鬼,唯独默许陈布雷在他面前吞云吐雾。 这种特殊待遇,在国民党高层中绝无仅有。 殊不知,表面的风光之下,陈布雷内心早已暗流涌动。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命他撰写《西安半月记》,要求美化自己被扣经历。 陈布雷在日记中吐露苦闷:"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 这种精神折磨在抗战胜利后愈演愈烈。 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五子登科"的腐败现象,他多次在会议上痛心疾首地说:"抗战胜利却沦于腐败,实在令人心痛!" 更让陈布雷纠结的是家庭矛盾。 小女儿陈琏1919年出生时,其母因难产去世,陈布雷一度迁怒于这个幼女。 后来心生愧疚,便对她格外溺爱。 谁知这个掌上明珠在重庆读高中时接触进步思想,秘密加入共产党。 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琏突然失踪,陈布雷急得通过郭沫若联系周恩来,才知女儿安然无恙。 这次事件让他意识到女儿的政治倾向,却因父女情深未能果断干预。 1947年8月,陈琏与北平地下学委负责人袁永熙结婚。 陈布雷特意托北平市长调查女婿背景,得知"思想偏左但非共产党员"后才稍感安心。 谁知新婚刚满月,军统在破获中共地下电台时,从叛徒提供的线索中发现了袁永熙的名片,随即逮捕了这对新婚夫妇。 保密局长毛人凤亲自向陈布雷通报此事时,这个老练的特务头子表面客气,实则步步紧逼。 陈布雷深知这是蒋介石在试探他的立场,于是斩钉截铁表态:"该杀就杀!" 这番大义灭亲的表态,加上毛人凤查无实据,最终让蒋介石放下疑虑。 毕竟在国民党大厦将倾之际,蒋介石更需要这个"文胆"来稳定局面。 陈布雷领回女儿女婿后,把他们软禁在南京寓所,表面上说是严加管教,实为保护。 每当夜深人静,这个深陷矛盾的老人常对女婿哀叹:"我一生误入政途,悔之晚矣。" 1948年11月,在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陈布雷留下"神经衰弱,不堪驱策"的遗书,服安眠药自尽。 临终前他特别嘱咐女儿女婿:"望汝等勿再涉足政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陈布雷死后不久,陈琏夫妇就在地下党协助下奔赴解放区。 这个为国民党服务二十多年的"忠臣",最终所有子女都选择了共产党。 他的悲剧人生,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旧时代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处的困顿与挣扎。 就连蒋介石后来也承认:"布雷先生晚岁忧惶,实乃感时伤世所致。" 这句话,或许是对陈布雷最后岁月最贴切的注脚。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蒋介石左膀右臂陈布雷秘事:女儿女婿加入共产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