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不是购物卡!必须剥下蛀蚀“救命钱”的马甲 医保基金是全体参保人的共同保障,并非个人钱包里的零钱。 近日,央视曝光多家知名药店把日用保健品伪装成医疗器械刷医保卡结算,引发社会热议。一些消费者甚至在网上分享“医保卡薅羊毛攻略”,教唆他人用医保卡购买牙线、牙刷、洗脸巾等日用品。 医用隔离垫”实则为防晒冰袖,“牙科洁治器”就是普通牙线,“敷料”摇身变成护肤品套装——这些日常用品通过申请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获取医保编码,便披上合法外衣进入医保支付系统。 01 医保资金的本质:共济保障而非个人储蓄 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并非个人可随意支配的储蓄。虽说它存储在个人账户中,但其本质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一部分,有着专款专用的法定要求。 我国医保基金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费用等大额医疗支出,实现社会共济;个人账户则用于支付门诊费用、药店购药等小额支出。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相关费用。将医保卡变成“购物卡”的行为,直接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 02 医保个人账户的合法使用范围 医保政策明确规定了个人账户的合法使用范围。依据各地医保部门发布的使用指南,个人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及其近亲属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具体涵盖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应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的费用;以及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等的个人缴费。 近年来,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还拓展到了家庭共济。职工医保参保人可以将个人账户授权给已参保的近亲属使用。 03 医保卡滥用:合法外衣下的骗保行为 部分企业钻政策空子,将日用品包装成医疗器械。河南一家生产商负责人坦言,防晒用品若如实呈现,会被明令禁止刷医保卡,但改成“医用隔离垫”的名称,就能符合医保结算条件。 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已成为一些企业的生财之道。有生产商与头部连锁药店合作,将防晒口罩和防晒袖打入近2万家药店,订单金额高达9000万元。 药店和生产企业联手将日常用品披上医疗器械的外衣,是一种规避医保监管的行为。医保部门明确强调,个人账户不得用于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非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支出。 04 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监管与惩处并重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其安全可持续关系到每一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 数据显示,全国已查处6.39万家骗保定点药店,追回医保基金及违约金2.14亿元。这一数字反映出医保卡滥用的普遍性和监管力度之大。 国家医保局已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骗保行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 部分地区医保部门也明确提示,凡不使用本人医保卡进行挂号就医的行为,属于“冒名就医”,轻则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重则构成违法犯罪。医保钱 随着跨省共济功能的推出,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使用效率正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3个省份将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1 - 10月共济金额达369亿元。 医保基金不是“个人钱袋”,而是全社会共同积累的健康保障基石。当每个参保人都能自觉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福祉。 医保钱 医保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