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按照外交惯例,两国元首见面前,外长得先“预热”沟通,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提前对接,本该是铺路的关键环节。 结果这位老外长还是老一套强硬作风,开口闭口都是乌克兰问题的“老调子”,一会儿强调“克里米亚归属没得谈”,一会儿又拿“不考虑俄利益就别谈和平”给对方下通牒,半点没提俄方急需解决的能源制裁问题。 鲁比奥后来私下跟媒体吐槽:“根本没法聊,对方只带了立场,没带解决方案”,直接给美国白宫递了“会谈无意义”的结论。 10月22日,特朗普干脆官宣取消会晤,紧接着就甩出了制裁大棒——把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列入重点限制名单。这两家可不是小角色,加起来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近50%。 卢克石油在保加利亚的炼油厂还是巴尔干地区的能源枢纽,一旦停摆,不仅俄出口锐减,连保加利亚的燃油供应都要断档,当地出租车司机都开始囤油,怕油价飞涨。 更狠的是,美国还把180多艘俄能源运输船、数百家贸易商全列进“黑名单”,等于掐断了俄石油出口的“运输线”,有分析师算过,这一下直接让俄每月少赚20多亿美元,前线的弹药补给都跟着受影响。 制裁的痛感还没消化完,更刺眼的信号就来了。11月4日,克里姆林宫一纸命令砸下来:即将在南非召开的G20峰会,俄罗斯代表团团长不是拉夫罗夫,换成了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 这份名单看得人心里一沉:外交部副部长潘金、财政部副部长切别斯科夫都在,唯独少了那位当了20多年外长的老外交家。 要知道G20管的是全球经济,现在俄罗斯正急着跟中国、印度这些伙伴拉经贸关系——中俄贸易额刚创了新高,北极航道的合作还等着推进,农业出口也盼着找新市场,这种场合最需要拉夫罗夫这种熟门熟路的“老江湖”撑场面。 可普京偏要选奥列什金,这位总统办公室的“大内总管”,强项是内政协调,跟各国财长、外长打交道的经验差得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把拉夫罗夫从核心外交场合给挪开了。 更反常的是11月5日的联邦安全会议。那天普京专门召集重臣讨论美国可能重启核试验的紧急议题,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全到了,连安全部门的头头都坐了一排,唯独缺了负责外交应对的拉夫罗夫。要知道以前这类涉及国际安全的会议,拉夫罗夫的发言从来都是重头戏,如今突然“缺位”,难怪外媒立刻炸了锅,路透社直接抛出“拉夫罗夫被边缘化”的论调。 面对铺天盖地的猜测,克里姆林宫赶紧出来灭火。发言人佩斯科夫7日特意澄清,说拉夫罗夫跟普京“没啥矛盾”,还是正经的外长。 拉夫罗夫自己也在9日露面,说俄美对话“还在继续,就是速度慢”,还强调他和鲁比奥“都想保持沟通”。 可这些话更像“此地无银三百两”——要是真没变化,为啥核心会议不参加?关键峰会不牵头? 其实拨开迷雾看本质,拉夫罗夫的“靠边站”,根本不是个人失宠,而是俄罗斯外交策略在制裁高压下的“紧急转向”。 过去20年,拉夫罗夫的强硬风格确实管用,在国际舞台上为俄罗斯挣足了面子,可现在的局面早变了:西方的制裁已经从“点杀”变成“围剿”,能源出口这条生命线被卡得越来越紧,连俄气石油这种巨头都得靠转内销求生。 这种时候再拿“强硬”当唯一武器,无异于自断生路。 普京换奥列什金带队G20,其实是藏着深意的。 奥列什金常年在总统办公厅负责经济协调,跟国内财政部、能源部的人熟得不能再熟,带的代表团里全是经济、财政口的干将,摆明了是要在峰会上“专攻经贸”。 跟中国谈北极航道的物流合作,跟印度聊农业出口的结算通道,跟东南亚国家对接能源置换,这些都需要懂经济、善协调的人来操盘,而不是只会谈立场的外交官。说白了,现在的俄罗斯外交,已经从“讲面子”变成了“保肚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拉夫罗夫彻底“出局”。 这位老外长的价值在俄乌冲突这类议题上仍无可替代,毕竟没人比他更懂西方的套路,更能在舆论战里稳住阵脚。克里姆林宫一边让他继续跟鲁比奥保持沟通,维持外交渠道畅通,一边把经济外交的担子交给新人,其实是一种“分工调整”。 接下来的几个月,恐怕会是俄罗斯外交的“阵痛期”。G20峰会上奥列什金能不能拿到实质性的经贸合作,美俄对话会不会因为策略调整出现转机,拉夫罗夫又会在哪些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这些都是要看的关键。 但有一点很明确:在制裁的紧箍咒下,俄罗斯已经没有资本再玩“强硬到底”的游戏了。拉夫罗夫的“靠边站”,与其说是个人的失势,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靠强硬就能赢得尊重的外交时代,早就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