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还不知道:中国救援神二十的同时,印度也已经准备送人上天了 在航天事业这个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11-09 22:37:09

你可能还不知道:中国救援神二十的同时,印度也已经准备送人上天了 在航天事业这个高端俱乐部里,印度一直是个有趣的成员。他们最初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在2022年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为庆祝印度独立75周年的厚礼。 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加甘扬”任务,如今已经将首发时间推到了2027年——印度独立80周年。 从75到80,印度航天部门似乎对“整数纪念日”情有独钟,这种凑整数的执着,让人不禁想起超市里“买三送一”的促销活动。 印度官方对延期的解释,简直可以编入《甩锅学经典案例》。按照他们的说法,疫情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延误”——供应链断裂、航空航天级电子元件短缺、国际合作受限,实验室和制造设施也跟着集体“休假”。 这套说辞如此标准,以至于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个“全球航天延期通用借口模板”。 但有趣的是,印度航天部门一边把锅甩给疫情,一边又自豪地宣称这次发射是“印度自主研发”,只有宇航员训练交给了俄罗斯。 这种“选择性自力更生”的策略颇具特色:就像宣称要自己做满汉全席,但食材处理还得请隔壁大厨帮忙。 说到疫情的真实影响,有个坊间传闻相当生动:疫情期间,印度液氧供应严重不足,救命要紧,航天部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医院把液氧一车车拉走。 整整两年时间,火箭们只能“饿着肚子”等待燃料,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忍俊不禁——再先进的航天器,遇上氧气短缺,也得像缺氧的运动员一样原地喘气。 芯片短缺更是给印度航天来了个“精准打击”。按照常规技术路线,飞船的推进系统和航空电子设备都需要专门的航天级芯片。 可惜全球芯片市场才不会对航天计划特殊照顾,于是印度的航天工程师们大概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内心戏:“我们的芯片到哪了?”“还在海上漂着呢!” 印度航天选择了一条充满印度特色的道路——本土研发。这倒不是他们不想走捷径,实在是预算有限,买不起“高铁票”,只好选择“徒步旅行”这条看似省钱的路线。 这种选择的代价很快显现出来。从火箭LVM3的研发,到乘员舱、轨道舱设计,再到环境控制与生命支持系统、逃生系统和降落伞,每一个环节都在提醒他们:航天真的不是搭积木。 说到生命支持系统,这里有个堪称“经典反转”的故事:印度最初打算国际采购,一问价格吓得直吐舌头,然后毅然转向内部开发。结果印度航天主席在去年的太空博览会上无奈承认:“开发比预期的要复杂。”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以为是个普通副本,结果是个地狱难度的BOSS战。” 乘员舱的重量优化更是一场“极限挑战”。LVM3火箭的性能天花板摆在那里,要求飞船必须在5.3吨以下。工程师们想必每天都在和重量较劲:减重吧,安全冗余不能少;不减吧,火箭又带不动。 这种纠结,堪比女生出门前对着衣柜发愁:“穿哪件才能既显瘦又不冷?” 于是,在最新公布的方案中,印度航天部门决定在正式载人飞行前,先进行三次无人试飞。这套“考前模拟测试”的思路很实在——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宇航员成为“太空敢死队”。 2018年,“加甘扬”任务获批的初始预算为1000亿卢比(约15亿美元),这个数字在载人航天领域算不上土豪。但到了今年2月,预算猛增至2019.3亿卢比(约23.2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 这笔账算下来格外有趣:原本计划的三次发射,如今变成了八次(六次无人,两次载人)。这种转变颇有“印度特色”——就像去修车,最初说换个零件就好,最后发现得整车大修。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印度的“太空大跃进”计划:2035年建空间站,2040年载人登月。然而现实是,连地面上的训练设施都捉襟见肘。班加罗尔的宇航员训练设施刚建成就说要升级,理由是“不支持特定任务训练”。说白了,就是钱没到位,功能缩水。 于是,原本应该在2022年上天的宇航员们,现在要等到2024年才能开始全面训练。这种时间线的调整,让人联想到印度特色的“弹性时间观念”——在印度,不但婚礼可以迟到,连上太空也能“稍等 尽管困难重重,印度的太空梦想依然在稳步推进。从最初的2022年到现在的2027年,这场太空马拉松虽然配速慢了些,但至少还在继续奔跑。 看着印度航天的曲折历程,我们或许应该多一份理解。毕竟,每个国家的航天之路都不平坦。 印度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接近星辰大海。只是这条路,比他们最初想象的要长那么一点点——当然,也就是从75周年庆走到80周年庆的距离罢了。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