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了 11月3号这天,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国防部跟约好了似的,几乎同一时间往外扔战报,可俩消息一对上,简直像是在说两座八竿子打不着的城市。 俄罗斯那边说得斩钉截铁,说在顿涅茨克的红军城,也就是乌克兰叫的波克罗夫斯克,已经把城里的乌军给围住了,现在正集中火力打击,势头稳得很。 可乌克兰这边更不含糊,直接晒出战报说,就在同一个地方,他们一天之内打退了俄军36次进攻,硬是把对方的冲锋给摁了回去。 这俩说法听着反差极大,可要是了解这地方的底细,就知道这场仗打到这份上,两边说的都未必是瞎话,更像是从各自的战场视角掰扯同一场惨烈的拉锯。 毕竟波克罗夫斯克这地方,压根就不是个能轻松分出胜负的普通小城,从战争一开始就成了俄乌双方死磕的硬骨头,现在更是被两边都当成了顿涅茨克战局的“风向标”。 先说说这地方为啥这么金贵。熟悉顿涅茨克地形的都知道,波克罗夫斯克在顿涅茨克市西北六十公里处,刚好卡在几条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四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线都在这儿交汇,说是“顿涅茨克的门户”一点不夸张。 对乌克兰来说,这地方就是东部前线的“后勤生命线”,哈尔科夫南部、扎波罗热东部那些阵地的弹药、粮食、药品,基本上都得从这儿运过去,而且它离乌军在顿涅茨克最大的后勤基地克拉马托尔斯克才五十公里,守住这儿就等于守住了东部防线的粮道。 对俄罗斯来说,拿下这儿的意义更关键,不仅能直接打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通道,还能把乌军东部防线拦腰切断,后面再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推进就顺理成章了。这么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双方自然得拼尽全力去抢。 其实这地方的仗早就打得昏天黑地了,不是突然就冒出这么一场激战。早在2024年8月,俄军就拿下了离波克罗夫斯克才十五公里的伊万诺夫卡村,当时就把乌军逼得够呛,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那会儿就说,波克罗夫斯克前线“形势相当困难”。 到了2025年1月,泽连斯基更是直接说这儿的战斗已经到了“最为激烈”的程度,紧接着俄军就控制了城郊的皮什查内村,一步步往城里压。 7月份的时候,俄军突击队专门打东郊的乌达奇诺耶定居点,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封死通往城里的补给线,甚至有破坏侦察小组摸到了城南,当时不少人就猜,俄军要对这座枢纽动真格的了。 进入8月份,双方的争夺就更白热化了。俄军中部集群说“改善了前线形势”,乌军那边泽连斯基就跟着说“已经采取措施改善形势”,隔天乌克兰总参谋部更直接,说打退了俄军47次进攻,跟11月3号的说法如出一辙。 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在波克罗夫斯克已经成了常态,毕竟巷战打到逐屋争夺的地步,两边的视野都受局限,自己这边打退了一次冲锋,可能在对方眼里就是一次战术调整,自己这边包围了一个街区,可能对方还在其他区域保持着攻势。 就说11月3号这次的说法,细琢磨一下其实能找到不少呼应的地方。俄罗斯说“打击被围乌军”,没说把整座城都围得水泄不通,大概率是控制了大部分区域,把乌军压缩到了几个据点里。 而乌克兰说“打退36次进攻”,也正好能对上这种据点防御的场景——俄军在逐个清理据点的时候,自然会一次次发起冲锋,乌军守着残垣断壁反击,每次挡住冲锋都算一次胜利。 而且到了11月4号,俄军又补充说击退了乌军十次突围,这就更能对上了,要是没被围,哪来的“突围”?要是没守住关键据点,乌军也没必要反复突围。 这么一看,两边的说法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场残酷的巷战,俄军说的是整体态势,乌军说的是具体防御战果。 这场仗打得有多惨烈,从这座城市的变化就能看出来。战前这儿有六万多人口,是个热闹的煤矿城市,可到2025年3月的时候,就剩1.2万人了,大多是走不动的老人。 双方为了这地方也是下了血本。乌克兰那边,总司令瑟尔斯基早就证实,已经往这儿增派了特种部队和多支精锐力量,显然是知道丢了这儿的后果——一旦波克罗夫斯克失守,东部防线就可能被切割包围,到时候哈尔科夫南部和扎波罗热的阵地都得受影响。 俄军那边也没含糊,从2024年8月开始就不断往这儿调兵,到2025年7月更是集中力量封补给线,摆明了就是要打一场消耗战,把乌军的有生力量耗光。 从目前的情况看,波克罗夫斯克的仗短时间内恐怕结束不了。俄军已经深入城区,控制了大部分区域,正一步步压缩乌军的据点;乌军靠着增派的精锐和熟悉的地形顽强抵抗,一次次反击试图打开缺口。 接下来双方大概率还会在这小小的城区里反复拉锯,每天可能还会有“打退多少次进攻”“控制多少区域”的战报冒出来。 但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座座被毁的家园,这才是战争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样子——不管战报里说得多么热闹,受苦的永远是普通老百姓,而那些所谓的战略意义,在断壁残垣面前,其实也藏着说不尽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