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2年,朱温攻下同州,收缴俘虏时,突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很是眼熟,他走到女人面前仔细一看,惊讶道:“怎么是你?”女人一听,吓得连连后退道:“大人,我不认识你,请高抬贵手。”[大侦探皮卡丘] 公元882年,同州城破,在一群俘虏中,朱温意外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张惠,那个他年少时就倾慕的官宦之女。 此时张家已因战乱家道中落,而朱温也从当年的穷困少年变成了手握重兵的同州防御使。 朱温少时家贫,父亲早逝,听闻张惠有姿色,心生爱慕,曾发出“丽华之叹”。 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说过“娶妻当得阴丽华”,朱温显然也把张惠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数年前,朱温投身黄巢起义军,凭借勇猛和机敏一路升迁。 唐中和二年,黄巢任命他为同州防御使,这个曾经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小子,终于有了与张惠匹配的身份。 得知张惠在同州后,朱温派人寻访到张惠的族叔,按照古礼三媒六聘,择吉日迎娶,婚礼办得相当隆重,算是圆了他年少时的梦想。 张惠的价值远不止是朱温的妻子,她“贤明精悍,动有礼法”,这八个字在那个时代意味着既有见识又懂规矩,既能理事又敢担责。 朱温性格暴戾,动辄杀人,但唯独听张惠的劝,军中将士都知道,朱温盛怒时只有张惠能让他冷静下来。 有一次朱温怀疑长子朱友裕有异心,要下杀手,张惠及时为儿子辩白,分析了前因后果,最终化解了这场父子危机。 还有一回,朱温看中了一个降将的妻子,想纳为妾室,张惠直言这样做会寒了将士的心,朱温听后打消了念头。 朱温在军国大事上也倚重张惠的判断,有时军队已经出征,张惠若派人追上说形势不利应该回师,朱温会毫不犹豫地收兵返回。 这种信任程度在当时的军阀中极为罕见,也从侧面说明张惠确实有过人的战略眼光。 公元904年,就在朱温即将篡唐自立的关键时刻,张惠病重去世。 她留给丈夫的最后四个字是“戒杀远色”,这是她对朱温性格缺陷的最精准概括,可惜这个劝告来得太迟,或者说朱温根本没打算遵守。 张惠死后,朱温的行为失去了最后的约束,他纵情声色,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朱温在其中摇摆不定,反复更换太子,彻底撕裂了统治。 次子朱友珪趁朱温病重发动政变,杀死了这位开国皇帝,朱温死后处境凄惨。 他亲手建立的后梁王朝也只延续了十几年便告终结,成为五代十国中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张惠的二十多年陪伴是朱温能够建立政权的关键因素之一。 她不仅在朱温暴戾时给予劝谏,在军政决策上提供建议,更重要的是为这个草莽出身的枭雄提供了某种文明的底线。 一旦失去这条底线,朱温的残暴本性彻底释放,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权力需要制约,个人性格的缺陷在乱世中会被无限放大。 张惠用她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为朱温套上了缰绳,当这条缰绳断裂,一切便不可收拾。 这也是为什么史学家们在研究五代十国时,会特别关注张惠这个女性角色,她的存在证明,即便在最混乱的时代,理性和德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个女性的存在与否,竟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个王朝的走向。 这不是夸张,当我们回望那段纷乱的岁月,会发现很多看似偶然的转折点,背后都有着必然的逻辑。 网友热评: “朱温这辈子真是成也张惠,败也张惠!年轻时靠一股狠劲从穷小子混成军阀,结果娶到白月光后反而被“管得服服帖帖。” “张惠的“戒杀远色”四个字简直是给朱温的精准诊断!这人打仗厉害,但性格太暴戾,老婆一走,他连儿媳妇都不放过,最后被亲儿子捅死,真是因果报应。” “张惠才是古代顶级“贤内助”的模板!能理军政账目,能劝暴戾老公,还能在权力斗争中保住儿子。放现在就是既能当CEO助理又能当家庭心理咨询师的狠人。” “她劝朱温“戒杀”未必是心善,更多是政治智慧,乱杀人会失民心,睡儿媳会乱继承权。她是在帮朱温维持统治,可惜老朱没悟透。” “朱温对张惠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执念。年少时求而不得的官家小姐,成了他逆袭的符号。得到后既依赖又敬畏,这种感情本质上还是自卑作祟。” 如果你是张惠,面对朱温这样既依赖你又暴戾多疑的丈夫,你会选择用哪种方式影响他?欢迎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生存策略! 信源: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