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到底能有多狠?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早就说了: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不容忍实力相当的对手存在,残暴的美国不会停止遏制中国策略。 在华盛顿的战略地图上,中国已经被无情地钉在了“头号威胁”的坐标轴上。不是因为中国犯了什么错,而是因为它变得强大。 米尔斯海默没有遮掩,他从不相信“和平崛起”这类说法。他直言,美国的底线就是:绝不容忍一个对手在实力上与它平起平坐。 作为“攻势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从来不相信国家之间能通过合作实现长期和平。 他信的只有一件事:权力。谁有力量,谁说话。谁没力量,谁被摆布。他的这套理论,如今正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精神支柱。 就在上个月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再次强调,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过多,实属战略错误。 他建议白宫尽快与俄罗斯缓和关系,哪怕是妥协,也要拉住莫斯科这只“战略棋子”。因为接下来的主战场,毫无疑问,是亚洲,是中国。 这番言论在美国国内引发激烈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说出了很多战略界人士心中的潜台词。 美国开始意识到,它的资源不够用,它的工业不够强,它的盟友不够可靠。 面对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它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与不安。 米尔斯海默的话,也道出了一个赤裸的现实:美国不会因为中国做得好就给掌声,它只会因为中国做得强而出拳头。 他不是在吓唬谁。他很清楚美国的本性。这个国家从不相信“共赢”,更不懂“共存”。 从日本到伊拉克,从苏联到如今的中国,美国一向只有两个选项:压倒对手,或者摧毁对手。 但米尔斯海默也承认,中国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压倒的对象。他在不同场合中提到,“百年屈辱”这段历史,是中国国家意志的锻造炉。 他甚至用了一个词:“集体记忆的钢铁熔炉”。 中国人从那段历史中学到的,不是怨恨,而是清醒。不是报复,而是自强。 在中国,很多普通人都知道圆明园被烧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为什么会被烧。 他们知道,弱小就意味着要低头,意味着被宰割、被羞辱、被无视。 这种记忆不是某个人灌输的,而是在民族集体意识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所以当米尔斯海默说出“永远不要低估美国的残忍”时,中国人并不惊讶。 他们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讲道理就对你仁慈。 你可以说你不想称霸,但你不能没有反霸的能力。你可以不主动出击,但必须有还手的实力。 这一切,正是中国几十年发展背后的动力。不是因为想跟谁对抗,而是不想再被谁控制。 可就在中国不断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候,美国的遏制手段却一刻不停。 芯片、供应链、军事围堵、认知战、舆论战……几乎所有可以动用的资源,全都用上了。 每一项所谓“国家安全”措施的背后,其实都写着一个字:怕。 怕中国强大,怕中国崛起,怕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文明古国重新站在世界的中心。 米尔斯海默看到这一点,也说得很清楚。他警告美国,真正的挑战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 因为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有世界级的科技公司,有一支不断现代化的军队,更有一整套独立于西方话语体系之外的价值观。 这种挑战不是靠军事联盟能压制的,也不是靠舆论抹黑能打击的。它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崛起,是一种体系性的替代力量。 而在这场战略博弈中,中国的应对也从未失控。 中国没有去搞所谓的军事集团,没有在全球部署基地,也没有试图通过战争扩大影响力。 相反,中国在联合国、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中持续发声,强调多边主义、规则秩序和共赢合作。 在2025年11月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再一次强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念。 而就在上周,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发言中,直接驳斥了美国所谓“中国威胁气候安全”的指控,明确表示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没有资格被污名化。 这些外交动作为的就是一件事:在全球多数国家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 因为中国知道,真正的对抗,不止发生在战场上,更发生在认知里,在叙事中。 米尔斯海默虽然被视为美国最冷酷的战略现实主义者,但他也看到了中国的另一面。 他曾在一次闭门论坛中提到,中国不是苏联。 如果美国用当年的冷战思维来对付中国,只会陷入战略泥潭。 但问题是,美国听不进去。它已经习惯了用恐惧来理解世界,用操纵来维持秩序。它无法接受规则不是它定的,游戏不是它主导的。 而中国,正是在这种误解、压制和挑战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不是因为要取代谁,而是因为不能被谁替代。 所以当米尔斯海默说出“中国人清楚地意识到,弱小意味着什么”时,他其实是在承认一个事实: 这个民族已经不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