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张忠谋盛赞美国是“光辉典范”。 可他亲手创办的台积电,为何硬生生被逼亏了400亿? 据美联社2024年12月最新报道,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因成本超支和供应链问题,已向美国商务部申请追加高达1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 这番“感恩”背后,究竟是个人情怀,还是被掐住喉咙的现实? 这背后,是一段长达60年的深度绑定。 这番话,就是一面镜子。 1958年,27岁的张忠谋踏入美国德州仪器,那时的美国,半导体产业火得一塌糊涂,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全是美国先搞出来的。 他在那干了整整25年,从普通工程师一路坐到集团资深副总裁,成为美国大型科技公司里的第一个华人高管。 德州仪器不仅给了他施展本事的平台,更让他见证了美国半导体霸占全球70%以上市场的黄金时代。 1962年他选择入籍,不只是换了本护照,更是将自己的前途和这个技术霸权体系紧紧绑在了一起——这份情分,他记了一辈子。 然而,他没料到,当年的“大腿”日后会变成“枷锁”。 更扎心的是,被张忠谋奉为“希望”的美国,正在亲手拆全球产业链的台。 2022年,台积电砸了400亿美元,要在美国亚利桑那建厂,结果反倒亏得一塌糊涂。 截至2024年三季度,400亿新台币的真金白银,就这么打了水漂。 造得又慢又差——4纳米芯片的成功率,才只有台湾厂区的72%,3纳米生产线调试,比计划慢了整整8个月。 不是台积电技术不行,是美国的配套根本跟不上。 造芯片得用光刻胶、特种气体这些关键材料,美国本土的自给率连30%的门槛都摸不到。 想招2000名本地工程师,最后只招到800人,一半还得从台湾调,可美国给台湾工程师办签证要等半年,技术交接直接被拖慢。 坑人的是工会,张卫兵张口就要3倍工资,还勒令每周只能干40小时,这哪是造芯片,分明是养大爷。 这些麻烦,他心里门儿清。 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吐槽过,“美国造芯片的成本,比台湾高50%”,私下也抱怨“美国的供应链漏洞太多,跟筛子似的”。 回看历史,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用相似的胁迫,一举击垮了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产业。 如今,从对东芝的打压到对华为的封锁,历史似乎正在以惊人的相似度重演。 但封锁也把中国逼得自己搞研发。 2024年,华为Mate 60手机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量产了,虽然和顶尖技术还有差距,但已经打破了美国的垄断。 这种“我能跑,你们就得原地趴着”的霸王条款,哪里是什么“世界希望”? 当一个体系开始用修改规则来维持优势时,恰恰是其衰落的开始。 张忠谋显然没看清这个变化,还沉浸在“美国技术天下第一”的旧梦里。 可他忘了,美国的“典范”,从来都是靠垄断堆出来的。 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连基本的市场规则都不管了。 台积电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所有依附于旧霸权体系的“优等生”必然面临的宿命。 当所有“大腿”都变成“枷锁”时,唯一的选择,就是长出自己的双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封锁正倒逼中国加速布局Chiplet(小芯片)和RISC-V等“换道超车”技术。 行业分析认为,未来五年,一个以Chiplet为核心、去中心化的全球芯片新供应链或将形成。 这不仅削弱了单一设备的瓶颈作用,更为中国等后发国家提供了绕过传统壁垒、重塑产业格局的历史性机遇。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当所有的“大腿”都变成“枷锁”时,我们该如何自处?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依附,而是在任何压力下都有走出自己路的底气和能力。 在你看来,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未来会如何演变?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发展还需要突破哪些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