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11月7日,恰逢“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诞辰105周年。这位曾

科海群星谱 2025-11-07 23:13:56

今天,2025年11月7日,恰逢“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诞辰105周年。这位曾摇着漏斗开创“串级萃取理论”的科学家,让中国从守着稀土资源却受制于人的困境中突围,彻底改写了全球稀土格局。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团队在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研究,宣布首次在天然植物乌毛蕨体内观察到稀土元素自发形成“镧独居石”矿物,这是全球首次在植物中见证稀土生物成矿现象。 这项发现之所以选择公开,源于其技术逻辑的独特性。乌毛蕨并非“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它实质上是土壤的“稀土吸尘器”,其富集能力高度依赖环境中的稀土本底。对于缺乏稀土矿藏或尾矿资源的地区,即便大规模种植乌毛蕨,也如同无米之炊,难以提取出有经济价值的稀土。因此,这项技术更像是一门为稀土资源国量身定制的“锦上添花”术,而非“雪中送炭”的解决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现有稀土开采的尾矿处理、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条“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路径。 中国的稀土技术进化早已超越传统化学提纯的想象。在乌毛蕨之前,绿色革命已在实验室酝酿多年,朱建喜团队自主研发的“电驱开采技术”已将稀土采收率提升约30%,开采周期缩短至传统方法的五分之一;而清华大学与北方稀土联合建设的“稀土生物冶金联合研发基地”,正致力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稀土尾矿的千吨级回收验证,让微生物像酿酒一样在发酵罐中高效浸出与富集稀土。这些技术虽未全面普及,却已勾勒出未来稀土产业的颠覆性图景:在修复后的尾矿地上,乌毛蕨茂盛生长,其后收割的植株通过微生物发酵体系高效提炼,最终产出高纯度稀土产品。这种“修复-富集-提取”的闭环,正是中国将战略资源保障与环境治理紧密结合的科幻级实践。 回望徐光宪院士那一代科学家从摇漏斗起步的艰辛,到今日中国在稀土绿色技术上的多维领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单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套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从资源开采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能力构建。这种能力的积累,使得中国稀土产业有底气在全球视野下公开前沿发现,同时也在持续改写全球稀土竞争的规则与边界。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科海群星谱

科海群星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