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矿交易遭欧盟找茬,欧美对中国矿产红眼病爆发!11月5日,欧盟官方一则重磅公告

前日记随笔 2025-11-07 20:17:29

镍矿交易遭欧盟找茬,欧美对中国矿产红眼病爆发!

11月5日,欧盟官方一则重磅公告,正式启动对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向中国五矿集团出售镍矿业务的调查。这场涉及巴西四座镍矿、价值最高达5亿美元的商业交易,被贴上“反垄断”“供应链安全”的标签。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不过是欧美对中国矿产产业崛起的“红眼病”大爆发。全球镍资源的真正垄断者是印尼,中国镍资源全球占比极低,欧盟此番调查纯属无中生有的“找茬”,背后是对中国矿产实力的深层恐慌与无力抗衡。

中国强大的矿产提炼能力,早已成为西方世界的念念不忘“心腹大患”。在稀土、镓、锗等关键战略矿产领域,中国的提炼产能长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以稀土为例,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最大的分离产能,更凭借自主研发的萃取技术,将分离成本压缩至西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而镓、锗作为半导体、先进武器系统的核心材料,其提纯加工环节几乎被中国企业垄断,美国对这类材料的进口依赖度接近100%。当中国依法对部分战略矿产实施出口管制时,直接冲击了欧美军工生产线与高科技产业布局,这种卡脖子的反向制约,让习惯了技术霸权的西方陷入集体焦虑。

产能领先之外,中国在矿产加工领域的技术壁垒,更让西方望尘莫及。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便突破西方封锁,自主研发出萃取技术,实现超高纯度稀土分离,彻底打破了欧美对稀土深加工技术的垄断。如今,从稀土精矿到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从初级锂矿到电池级碳酸锂,中国已构建起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多项核心专利牢牢握在手中。西方企业即便拥有矿产资源,也因缺乏先进加工技术,难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资源端不占优、技术端被碾压”的格局,让欧美意识到,与中国的矿产竞争已是技术代差下的降维打击,恐惧情绪自然油然而生。

面对实力差距,欧美并未选择公平竞争,反而祭出贸易保护的“歪招”,国家定价模式。G7成员国通过政府与矿企签订高价长期协议,设定价格下限,当市场价格低于参考价时由政府补贴差价,以此保障本土矿产企业的利润。美国国防部与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签订的10年期保底价采购协议,便是典型案例。这种“国家兜底”的模式,本质上是用行政干预扭曲市场规律,既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也让西方矿产企业失去了技术革新的动力。更讽刺的是,即便如此,西方仍难以弥补加工环节的短板,美国MP材料公司的稀土加工项目,至今仍需依赖中国萃取剂等关键材料。

多年来,欧美一直高喊“关键矿产自主”战略,试图摆脱对外依赖,但去工业化留下的产业空心化后遗症,让其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12种关键矿产完全依赖进口,29种进口依赖度超50%,稀土、石墨等核心矿种更是形成对华依赖。欧洲同样面临类似难题。即便G7试图组建“关键矿产生产联盟”,通过跨国股权投资锁定资源供应,也难以在短期内重建完整的产业链。毕竟,工业化体系的构建需要数十年积累。

欧美若想真正解决关键矿产供应链问题,与其抱着“红眼病”搞围堵打压,不如摒弃零和思维,回到公平竞争与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来。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独自构建封闭的产业链,尊重市场规律、拥抱技术创新,才是破解资源安全困局的正道。而这场由“红眼病”引发的贸易保护闹剧,最终只会让欧美在关键矿产竞争中越落越远。

0 阅读:0
前日记随笔

前日记随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