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

映天真 2025-11-07 18:54:57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一个顶尖科学家,怎么就对儿子数学考30分视而不见?钱学森携家回国,导弹事业风生水起,儿子却两次辍学,高中都没读完就打工谋生。父亲忙得一年见不着几面,从不插手管教。谁知多年后,儿子考上国防科大,还说父亲教育有道。这背后的道理,藏着多少家国大义的影子? 钱学森是“两弹一星”元勋,1955年从美国毅然回国,投身国防科技建设。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海外高薪诱惑一大把,可钱学森就是铁了心要为祖国出力。美国那边还想方设法留人,高层直叹他一人顶一支部队。可他带着老婆孩子上了船,风里来浪里去,直奔上海港。 一家子刚落地北京,钱学森就钻进研究所,天天泡在图纸和公式堆里。儿子钱永刚那会儿才七岁,从美国小学的英文课本跳到中国课堂,语言关、文化关,磕磕绊绊。钱学森的教育思路简单明了:孩子不犯法、不惹祸,随他们折腾去。他觉得父母是领路人,不是保姆,强按着头学没用,得自己悟出味儿来。这套家风,根儿上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传下来的,强调自立自强,为国家培养栋梁。 钱永刚上初中时,数学竞赛卷子只得了30分。那是1961年的事儿,他本想瞒着,可还是拿给父亲看。寻常爸妈准得急眼,追着问为什么不努力。可钱学森瞅一眼,就说,多接触点新鲜事儿,积累见识,那些难题以后就好办了。没一句责怪,没半点压力,就这么轻描淡写过去了。钱永刚当时没多想,只觉得爸太“佛系”了。 这事儿不是孤例。钱永刚一生两次辍学,头一次是回国初期,适应新环境卡壳,初中刚起步就中断几个月,自个儿在家啃书本,摸索电器维修啥的。第二次更狠,1966年高中没念完,国内形势一变,他直接退学,跑去工厂打工,干装配线,学技术。别人家孩子出这事儿,父母哭天抢地,找关系走后门。可钱学森呢?听说儿子退学,只在电话里说,你选的路,走稳当点。平时一年见不着影儿,忙导弹项目,推演轨迹,攻克难关,从不因家事儿分神。 钱永刚那时候真有点委屈,心想这爸是不是亲的?别人爸妈围着转,他爸倒好,像空气似的。基层日子苦,双手磨茧子,工资薄薄一叠,可他咬牙扛着,边干边学。钱学森的教育观,说白了就是放手让孩子碰壁,学会取舍。舍掉浮躁,抓牢实干;小家顾不上,大局得顶上。这不光是家教,更是报国情怀的延续。 转眼高考恢复,1978年钱永刚三十出头,重拾书本,埋头苦读。两年后,1982年考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又去美国加州理工深造,拿下硕士学位。回国干软件研制,搞国防信息化,一干就是几十年。晚年他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整理父亲遗稿,推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父子俩一脉相承,都在科技一线出力,推动中国从科技弱国变强国。 回想起来,钱永刚早年埋怨爸不关心,可后来全明白了。钱学森不是不管,是用另一种方式教:人生得懂舍。舍小利顾大局,舍眼前争长远。他那句“多学多见”,其实是金玉良言,让儿子在挫折中长见识。钱永刚现在常说,爸是合格父亲,不是因为溺爱,而是给了空间,让人自己爬起来。这教育法,接地气又深刻,在当下快节奏社会,特别值得琢磨。 钱学森回国选择,影响深远。他的导弹工作,让中国国防提前二十年起步。儿子钱永刚的路,也印证了这点:不走捷径,靠真本事。两人合力,铸就科技脊梁,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0 阅读:0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