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冲进全国前五,藏着这些关于“人”的密码

新黄河 2025-11-07 11:37:44

当2025年《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将“北上深杭济”的新序列铺展于眼前时,多少人怔了神。济南,竟已叩开“第一梯队”大门,站在全国第五的位置。

关于这份榜单的解读有很多,但这一次,不想聊宏观叙事,只想说说藏在排名背后的“人”——那些奔赴而来的人,那些让城市变温暖的人才故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这份报告,跳出了“GDP数字论英雄”的旧框架,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维度、90项硬指标,给城市的综合健康度画了像。

各项指标中,“人”的分量重得惊人。“人均公共服务资源”算的不是冰冷的配比,是家门口的学校、医院够不够近;“创新要素浓度”测的不是实验室数量,是年轻人在这里能不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济南,不仅在总榜居第五,更在最关乎生活幸福感的宜居维度里,冲进了全国第二。

一座城市是否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是否宜居,人们总是“用脚投票”。每年,有15万张年轻的面孔涌入济南。这意味着地铁公交里多了15万缕朝气,咖啡馆里多了15万场关于梦想的讨论。

其实济南的“突围”,早有信号——

连续3年,济南从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捧回“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的奖杯;连续2年,入选“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已位列全国第11位、北方城市第2位、省内第1位……

这些闪光的头衔,是把“留住人”变成“留住心”的努力,也是城市能级提升的核心秘钥。

给逐梦人一束光,“堵点”变成“起点”

深夜的济南,写字楼的灯光里还亮着零星剪影。有人对着电脑敲下创业计划书的最后一行,有人捧着刚拿到的技能证书红了眼眶,有人站在人才公寓的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这些身影,都是被济南接住的逐梦人。

于城市而言,人才的定义并不唯一,需要用更宽阔的事业、更多元的方式去识别、去发现。济南用心织了一张“1+N”人才政策网,人才政策“双30条”更新到3.0版,青年科技人才、种业人才、数字经济人才等专项通道也想得周全。济南还记得那些小众领域的追梦人:给新就业形态、网络安全、机器人行业量身定规则,让快递小哥凭行业技能证书就能评人才,让电竞教练靠战队冠军奖杯能拿补贴,让技术转移专员凭成果转化清单能领福利。

从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如今“有真本事就能出彩”成了现实。这就是济南的引才哲学:不看你有什么头衔,只看你能做什么事。在济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出彩。

创业者的忐忑,济南都懂。所以,济南持续打造“1+N”人才项目孵化矩阵,集中全市优质资源,为众多初创期人才项目提供孵化成长空间和专业优质服务。

怕人才在琐事里磨掉锐气,济南干脆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政策、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的服务团随时待命,科技经纪人、营销专家跟着项目跑,从注册到落地,全流程陪着、帮着。就像给奔跑的人递上一杯温水,不张扬,却足够贴心。

人工智能创业者李阳,去年刚把家安在济南,提起初来乍到的日子,眼里满是暖意:“早上刚提交企业注册申请,下午工作人员的电话就打来了,不仅把政策礼包送上门,还帮我选办公场地。园区孵化器免半年租金,连宽带和装修补贴都帮着对接好了。本来以为要跑半个月,三天就全弄完了。那天晚上,坐在办公室里,忽然觉得济南的风都是暖的。”

让人留下来、能出彩,才是真本事

搞科研的人,心里都藏着个“怕”:怕没设备、怕没团队,怕好想法无处实现。济南把这份“怕”,变成了“放心”。济南汇聚了多家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力量,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2家,驻济高校52所。这些平台,是真能让想法变成现实的“摇篮”。

济南还懂“校企两条线”的痛。所以推出市校融合政策,支持317个项目,建立“校地企共引共用共享共服”机制,选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畅通校企人才交流合作,让高校的技术有地方用,让企业的难题有人解。

济南引才,从不是“一阵风”,而是“久久为功、必有回响”。连续八年举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586个项目落地济南;先后举办四届中国·济南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吸引20多万海内外人才现场参会;“才聚泉城高校行”开辟39条路线,走进国内众多知名高校,把优质岗位和满满诚意送到学生面前;“海右人才驻济高校行”用“送典型+送政策+送岗位”的组合拳,留住本地的青年才俊。

经过一系列引才留才的“组合拳”,近三年来,济南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人。不是年轻人不想去远方,是济南给的机会够多、够暖,让他们觉得:留下来,就能找到自己奋斗出彩的机会。

宜居,就是把“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宜居,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济南一直把人才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用“硬保障”加“软服务”,把安心和舒心,融进人才的每一天。

就说“住”这件事吧。济南织就了“租购补”一体的安居保障网,市区两级5000多套人才公寓、12.9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青年人才提供购房补贴、生活补贴,让刚毕业的学生、准备定居的人才,不用为住哪儿犯难。

济南还把“红包”撒给了全国大学生,推出“天下泉城、人来无忧”畅游卡:免费坐公交地铁、免费进景区、免费看演出、住酒店低成本。

武汉大学生王萌的济南记忆,是从一碗泉水豆腐脑开始的。去年暑假,她拿着畅游卡来旅游,趵突泉的泉水溅在衣角,大明湖的游船划过暮色,免费的吕剧唱腔里,她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柔。“本来就是来玩的,玩着玩着忽然就想:毕业来这儿工作,好像也不错。”

如今走在济南街头,能看到一张张充满惊喜和希望的面孔。超然楼的汉服秀上,姑娘们的裙摆扫过青石板路,像一场穿越千年的梦;大明湖的“二安”诗词会上,诗词声漫过湖面,风都带着诗意;曲水亭街的泉水宴里,一碗热汤下肚,暖的不只是胃,还有心。不少人把这些拍成短视频,配文“爱上济南的N个理由”。

城市的魅力,从不是硬推销,是“见一眼就难忘,来一次就想留”。留人才,留的不只是“人”,更是“心”。济南连续三年办“海右人才节”,还以法定形式设立“海右人才日”。这不是一时的热闹,是把对人才的尊重,刻进了城市的基因里。每年人才节,济南都推出城市人才宣传片和主题曲,让那些藏在实验室、车间、写字楼里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我在济南刚刚好》的主题曲在广场上响起,有人跟着哼,有人湿了眼眶。

与“爱济南的人”共赴新起点

今年,“我在济南刚刚好”创意短视频大赛启动,吸引了社会各界光蛋参与。有人拍“实验室里的凌晨三点”,有人拍“人才公寓楼下的早餐摊”,有人拍“加班后巷子里那碗热乎的馄饨”。这些细碎的日常,让城市形象变得可感可亲,也让更多人懂了那句济南话:“杠赛来!”

从“天下泉城”到“全国第五城”,济南走的是以人才兴城市的路,它用“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把“来济南的人”变成“爱济南的人”,把“普通人力”变成“广大人才”。

最终,人才成了驱动创新、提升宜居、增强韧性的“关键力量”。这正契合了《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里的“内涵式发展”,也给城市发展打了一个“温暖的样”。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全国第五”的成绩单,从不是济南的终点,是济南和所有逐梦人一起,往更高处走的新起点。

当前,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正在火热进行。从5个参赛领域、15个预赛区一路过关斩将的海内外人才,在济南聚首,尽展风采。

这是最美的时节,也是最好的相遇。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来了,又有谁和老舍先生一样,恋上这座城、选择这座城呢?我们拭目以待。

济南的泉水昂扬向上、活力澎湃,济南也像泉水一样,用耐心滋养每一个梦想,用温柔化解每一份焦虑,把人的“忧”变成“无忧”,把城市的“城”变成“诚意”。

这样,人才自然会带着梦想来,陪着城市,走向更亮的未来。

1 阅读:100
新黄河

新黄河

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