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光刻机“变成废铁”,日本对华下狠手,外媒:比美国人还绝 当全世界都盯着美国卡 EUV 光刻机的脖子时,日本早把矛头对准了中国芯片厂正在运转的上千台 DUV 光刻机,用一套 “软刀子” 战术,试图让这些价值数亿的设备慢慢变成废铁。 这种狠劲藏在最日常的生产细节里,国内某晶圆厂的工程师最近就遭遇过棘手情况,一台尼康浸没式 DUV 光刻机的激光器组件到了寿命,换个新件本是常规操作,以往日本原厂一周内就能搞定。 可现在提交申请后,得到的只有 “正在审查” 的无限循环,这台机器就因为一个小零件,在产线上停摆了一个多月,直接导致当月良率跌了 3 个百分点,损失近千万美元。这就是日本策略的阴险之处,不直接禁售设备,而是卡死维修、备件和技术服务的命脉。 2023 年日本出台的出口管制清单里,23 种半导体设备被纳入严管,对华出口从备案制改成了逐案审批,东京威力科创这类核心厂商更是干脆切断了远程技术支持。 要知道,DUV 光刻机有上万个精密零件,日常运行离不开软件调试和参数优化,以前线上就能解决的小故障,现在得靠工程师自己摸索,停机时间一长,生产节奏全被打乱。 更要命的是耗材卡脖子,信越化学、JSR 这些日本企业垄断了全球 90% 以上的高端光刻胶,2023 年 6 月信越就以 “原料不稳” 停供 KrF 光刻胶,后来干脆延长审批时间,还逼着企业签苛刻的用途承诺书,让工厂时刻活在 “断炊” 的焦虑里。 美国的禁令盯着 “增量”,不让中国拿到更先进的设备,而日本专攻 “存量”,要瘫痪支撑汽车、消费电子的 28 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他们太懂产业链的命门了,知道光刻机再先进,没备件、缺耗材、少服务,迟早会变成一堆昂贵的废铁。 可这招 “杀敌一千” 的背后,是 “自损八百” 的代价。中国曾是日本半导体设备最大的买家,2022 年占其出口额的三成,尼康 2023 年光刻机业务近三成营收来自中国,限制加码后,尼康和东京威力科创的在华订单暴跌,股价跟着剧烈波动,有高管私下说 “失去中国市场就像断了一条腿”。 没想到的是,这种极限施压反倒成了国产替代的 “催化剂”。上海微电子的 28 纳米浸没式 DUV 光刻机在 2024 年底交付了首台样机,虽然稳定性还在优化,但套刻精度能控制在 8 纳米以内,良率稳定在 80% 以上,国产化率更是达到 85%,单台成本比进口设备低四成。 光刻胶领域,南大光电的 ArF 光刻胶通过中芯国际验证,2025 年拿到百吨级订单,国内市场份额冲到 20%-30%,直接让 JSR 对华销量下滑 12%。现在国内晶圆厂的国产设备采购占比已经达到 28%-32%,刻蚀、清洗等环节的国产化率甚至突破了 30%。 产业链的心态也彻底变了,华为明确了 “全链条替代” 目标,宁德时代这类下游巨头开始向上游投资,而中国对镓、锗的出口管制,也让全球产业链感受到了反向制约的力量。 日本的 “软刀子” 还悬着,但中国的 “备胎” 盾牌已经初步成型。这场博弈远没结束,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日本想让光刻机变废铁的狠招,最终可能加速一个全新的全球半导体格局到来。 总的来说,这场封锁战还在继续,日本下手重,外媒直呼绝情。科技自主成关键,中国得靠自己破局,日本企业也得权衡利弊。 信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