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

飞绿说历史 2025-11-06 15:31:19

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   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说起来,萨镇冰年轻那会儿,正好赶上清末“自强运动”那阵风。   他就是典型的船政学堂出身,满脑子想着要学西方技术,把我国的海军搞上去。   可惜天不遂人愿,甲午海战那年,他眼睁睁看着曾经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在日本舰队面前溃不成军。   那场失败,不仅让我国损失了大片疆土,更让一大批像萨镇冰这样的“自强派”心头蒙上了阴影。   那种无力感,怕是只有亲历者才懂。   甲午之后,他没灰心,反而一头扎进重建海军的路上,折腾了大半辈子,后来做到了民国海军总长,还当过几天国务总理。   可说到底,他始终没能见到我国海军真正强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萨镇冰虽然年纪大了,但对国家的事还特上心。   他在上海安度晚年,身边常有年轻人来请教他过去的事儿。   抗美援朝爆发后,国内外局势瞬间紧张,连大街上都能感到一股子压抑。   很多人心里其实有点没底,毕竟对手是美军,世界头号强国,装备武器都先进。   可没想到,志愿军硬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打法,把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仅守住了阵地,还“顺手”把汉城收回来了。   那段时间,上海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事,报纸头版天天都是前线捷报。   萨镇冰得知消息后,别看他年纪大,精神可一点不糟。   家里人还记得,他当时反复念叨,几十年了,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他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胜仗,是我们自己的军队在世界舞台上真正站住了脚。   其实,这话说得一点不夸张。   要知道,萨镇冰那一代人,心里一直有个结——甲午战败,国门洞开,列强环伺,谁都不愿意再看到那种积贫积弱的日子。   可现实是,之后的几十年,国家一直在动荡中挣扎,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算稳下心来。   抗美援朝的胜利,对萨镇冰来说,意义远超一场战役的胜负。   在他看来,这场胜利是无数中国人百年追梦的一个节点。   因为,他亲眼目睹过“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也见证了自强自立的艰辛。   站在1951年这个时间点上,萨镇冰更像是见证人。   他一生都希望我国军队能有底气、有力量,能在世界上说得上话。   如今,志愿军在国际上打了漂亮仗,把美军“请”出了汉城,这种场面,搁谁身上都觉得扬眉吐气,何况是他这个曾经的“老海军”。   1951年那会儿,萨镇冰每天都要读报纸,听广播,紧跟前线消息。   汉城收复后,他的话更多了。   不少年轻人喜欢围着他问,他就耐心讲过去的事儿,说甲午那会儿的遗憾,说新中国的希望。   有人问他怎么看志愿军,他总说,现在的部队不一样,是打出来的,是有信念的。   他甚至感叹,说如果当年我国也有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精神,也许历史会改写。   其实这话挺让人动容的。   说到底,萨镇冰的家国情怀,是一代人的缩影。   他们见证了太多风雨,也收获了希望。   1951年,汉城的胜利,对整个国家来说是鼓舞,对萨镇冰来说更像是心结的解开。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边的年轻人,国家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他说,只有经历过屈辱的人,才知道胜利有多不容易,才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   回头看,萨镇冰的一生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他没太多豪言壮语,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带着那份对国家的责任感。   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关心时事,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   他说过,国家好了,老百姓就有盼头。   这种朴素的信念,其实一直在影响着身边的人。   1951年的那个冬天,上海虽然冷,但萨镇冰的心却是热的。   他常常感慨,自己活得够久,终于看到了国家强盛的希望。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值了。   其实,他的这种满足感,正是无数老一辈人的共同心声。   今天再回头看萨镇冰当年的心情,会发现那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一代人、一个国家共同的记忆。   1951年,志愿军收复汉城,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对过去百年屈辱的有力回应。   对于萨镇冰来说,这是等了一辈子的好消息,也是他对国家、对民族最深的祝福。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太能体会到当年那种家国情怀。   但萨镇冰的经历,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都是一代代人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每一次胜利背后,都是无数人的付出和牺牲。   萨镇冰的故事,是对历史最好的注解,也是对未来最朴素的祝愿。   参考: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听到抗美援朝胜利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搜狐历史

0 阅读:19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