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8月,日本开始往太平洋排放核污染水的消息一出,全球都炸了锅,中国第一时间宣布暂停进口所有日本水产品,韩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俄罗斯追着要最新的检测数据,就连一向支持日本的欧美国家也悄悄收紧了检查标准。 东京丰洲市场的商贩眼睁睁看着往年占营业额三成的中国订单归零,冷库里的金枪鱼和扇贝成了烫手山芋,渔民急得团团转。 当时大家都觉得日本海鲜这回算是彻底完了,毕竟2011年福岛核泄漏的阴影还没散去,现在又主动往海里排废水,谁还敢吃? 可让人意外的是,两年过去了,日本海鲜不但没有从市场消失,出口量竟然慢慢恢复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日本自己的应对,眼看传统市场大门紧闭,他们立马转向东南亚,泰国、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虽然也加强了检验,但并没有完全禁止进口。 日本企业组团去参加曼谷和胡志明市的食品展,带着各种检测报告和安全认证,硬是在新市场站稳了脚跟。 更狠的一招是“曲线救国”:把海鲜运到越南等地的加工厂,去壳清洗后贴上“越南加工”或“泰国产”标签,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虽然这种操作打了擦边球,但确实帮他们保住了部分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没闲着,岸田文雄带头吃福岛海鲜,电视台天天播放检测数据,强调经过ALPS多核素处理系统净化后的废水,氚浓度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派专家实地考察了好几轮,给出“暂时没问题”的评价,这些科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社会的恐慌,说实话,普通人看到权威机构背书,心里的疑虑确实会少一些。 更关键的是全球海鲜市场本身就是个流动的生态系统,日本扇贝卖不出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扇贝立刻补位,挪威三文鱼因为水质好监管严,趁机拿下更多订单。 中国的虾蟹、俄罗斯的鱼类出口量明显增长,大家都在这场洗牌中寻找机会,消费者也很实际,只要有替代品,管你是哪国产的,安全好吃就行。 不过这事儿真没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虽然日本海鲜出口数字在回升,但市场情绪远没恢复,中国在2025年虽然重新开放了进口,但设置了全检机制,每一批货都要过关,审查力度比以前严了不知道多少倍。 欧美市场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说支持,实际进口量增长有限,社交媒体上隔三差五就有人曝光换包装、撕标签的乱象,消费者变得格外小心,买海鲜之前先查产地,没有详细检测报告的直接不碰。 日本渔民其实是这场风波里最惨的群体,东京电力公司承诺赔偿,结果十次申请七次被拒,理由五花八门。 有个宫城县的水产公司损失上千万日元,就因为没保存和批发商的通话记录,赔偿申请直接被驳回,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沿海社区的渔获量减少,价格飘忽不定,日子越过越紧巴。 最让人不安的是长期影响还没显现,日本说这核废水要排30年,现在才两年,谁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太平洋的洋流是连通的,今天说只影响日本周边海域,明天会不会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科学家能给出的只是当下的数据,至于十年二十年后的生态变化,谁也说不准,就像抽烟,不是抽一根就得肺癌,但长期积累的风险谁也不敢打包票。 这件事其实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在全球化的今天,食品安全早就不是一国一地的问题,日本的决定影响的是整个太平洋,甚至全球海洋生态。 虽然科学数据和透明监管能缓解一时的恐慌,但真正的信任需要时间来建立,更需要各国拿出负责任的态度,海洋是大家的,不能因为处理成本高就选最省事的方式,把风险转嫁给全人类。 现在回头看,日本海鲜能继续卖,靠的是市场调整、科学背书和消费者逐渐理性,但这份理性建立在持续监测和信息公开的基础上。 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信任就会瞬间崩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选择来源明确、检测严格的产品,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马虎不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