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朱元璋不吸取汉朝和西晋的教训,还要分封诸王,这不是取乱之道吗? 事实是朱元璋恰恰吸取了汉朝和西晋的教训,才分封诸子为王。 他不光吸取汉朝和西晋的教训,他还吸取秦朝、唐朝、宋朝的教训,这些朝代没有分封诸王,要么二世而亡,要么到了中晚期地方坐大或者外寇入侵。 老朱综合了一下,既要分封诸王,也要改进封王的模式,所以他搞出来一个“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分封模式。 这个意思就是,藩王所在的封地不是他的领土,子民也不是他的子民,他不能干预地方事务,只是吃朝廷俸禄。 民政由布政使司管辖,军政由都指挥使司管辖,监察归按察使司管辖,就连王府的官员任免也是南京朝廷的事。 藩王的主要工作是备边,防御北元,当地具体事务不得插手。 朱元璋看似很聪明,给藩王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但其实一点不聪明,因为他给藩王的责任和权力是不匹配的。 你让藩王备边,他连军权政权都没有,备的哪门子边? 老朱搞的这个分封制,看似能规避汉晋的诸王割据,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你不让藩王插手地方事务,让地方官员监视藩王,但实际上哪个布政使、指挥使、按察使和王府长史敢真的监视藩王,天高皇帝远,藩王在地方最大,谁敢得罪他。 藩王虽然名义上没有地方管辖权,但他却是地方最有权力的人,他总能聚拢自己的党羽,在正规权力系统之外开辟一个实际执政班底。 别的不说,汉朝诸王权力够大吧,但七国之乱、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没一个成功的,而明朝藩王权力不大,却让朱棣造反成功了。 你可以用汉朝诸王菜,朱棣能力强来解释,但归根结底还是朱棣对燕国经营有方,老朱设置的那些限制藩王的条条框框,真的到了关键时刻,都是废纸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