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的总统卢卡申科对欧洲记者说,“美国之所以不敢与中国宣战,那是因为美国已经

地缘历史 2025-11-05 17:48:04

白俄罗斯的总统卢卡申科对欧洲记者说,“美国之所以不敢与中国宣战,那是因为美国已经没有这个胆量了,美国在军事上无非就是多了几个原子核,其它地方都不如中国。”   2025年11月,在布雷斯特的一场外交记者会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面对镜头毫不留情地说道:“美国对中国不敢动手,不是怕中国,是怕自己。”   这句听上去像是挑衅的话,却让很多人不敢轻易反驳。   卢卡申科甚至直言,美国除了核弹头多一点,其它全输给了中国。这个说法当然有情绪成分,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美国不动手,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动不了。   中美之间的局势早已不是冷战时期的那一套,今天的全球格局,注定了没有哪个大国可以轻易挥拳。   从经济到军事,从科技到供应链,中美之间是一种谁都撕不开的互相捆绑。打起来,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是谁先垮台的问题。   从经济层面看,中美2025年前八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3800多亿美元,虽较去年下降14.4%,但这种下滑背后是美方主动加征高额关税的结果。   4月份,美国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301调查”,最高关税达125%,宣称要对中国产品进行全链条遏制。   但现实却是,美国农业州的农场主们已经坐不住了。   10月,中方在吉隆坡会谈上承诺恢复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这不是美国赢了谈判,而是美国扛不住了。   供应链,是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这些标志性企业的背后,是中国工厂的昼夜运转。   2025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口被限制的H20芯片,不是示好,而是被困住了脖子。   同一时间,中国宣布对稀土技术实施全面管制,10月9日生效。   美方措手不及,因为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钕铁硼的问题,而是整条军工链、科技链的问题。   从军事角度看,美国确实还保有全球最多的核弹头,这是它最后的心理底线。   但问题是,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已经足以让任何核国家清醒。   即便弹头数量不如美国,但“东风-41”洲际导弹和海基“巨浪-3”同样能打到美国本土。   最关键的是,中国一直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让美国在政治上很难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   常规力量的对比也在悄然转变。   8月,解放军在南海和黄海展开实弹演习,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和歼-20隐形战机首次联合出动,对美军在菲律宾部署的中程导弹系统形成强势反制。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罕见承认,在高超音速武器和反舰弹道导弹领域,美军在亚太部署已进入“被动防御”状态。   卢卡申科的言论背后,是他对大国博弈的冷眼观察。他看得明白,美国动不了中国,不是胆怯,而是代价太大。   一旦开战,美国西海岸的港口不是不可能被攻击,美国的金融市场不是不会崩盘,美国的盟友也不是一定会听话。   这个世界已经不是美国说了算的时代了。   从科技角度看,中美的竞争正在向核心领域推进。   2025年,中国“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正式投入实验室应用,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芯片封锁不断升级,但效果却越来越有限。   中芯国际在9月宣布其7纳米芯片量产能力突破,使得制裁的边际作用越来越小。   而在关键矿物方面,中国对钽、铌、镓等出口的审批制度已被美媒称为“精准锁喉”。   美国国内的分裂和焦虑,也在不断拖累其战略决策。   10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急忙向媒体宣布中方恢复大豆采购的消息,试图安抚中西部农场主的选民情绪。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却在华盛顿高调强调“不会放弃对华301调查”。   这不是政策协调,是利益撕裂的真实写照。美国政府已经陷入“要打又不敢打,要谈又不愿谈”的僵局。   中国的战略节奏却异常稳定。从日内瓦到马德里,从伦敦到吉隆坡,2025年中美举行了五轮经贸谈判,节奏有张有弛。   一方面,中国在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尤其在芯片、稀土和航运领域;另一方面,又在农产品、服务业上释放善意。   这种“以斗争求和平”的策略,正在让美国逐渐意识到,强压是没有出路的。   卢卡申科的话虽然辛辣,却道出了现实的底线。美国不敢轻启战争,不是怕中国,而是怕自己先崩。   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相互摧毁”的新阶段,不只是核武器,经济、科技、舆论、产业链,每一条线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美国不是不想打,而是没人敢拍板打。   从过去的单极霸权,到现在的多极竞争,世界在变,而美国还没适应。   卢卡申科的那句“除了几个原子核,美国什么都不如中国”,听上去像句玩笑,但背后是一个大国缓慢衰退的真实写照。   而这个现实,比任何军事演习都要刺痛美国的神经。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美国还有多少核弹,而在于它还有多少选择。而中国,正在用坚韧和战略耐力,一点点重塑世界力量的边界。

0 阅读:443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