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椅子还没坐热,洪秀柱就告诉郑丽文,两岸关系其实不复杂。既然目标是统一,就应该坚定的朝着这个方向走。 国民党过去二十年,一再被批“说不清、讲不明”,不敢统、不敢独、不敢武,最终就变成了“不敢存在”。 今天郑丽文高举“九二共识”,喊出“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当然比过去那一连串模糊的口号清晰得多。 但问题是,这样的清晰究竟是战术还是战略?洪秀柱看得明白:如果你说的是“共识”,却不谈“统一”,那就还是在绕圈子。 民进党讲“台独”从来没绕过,他们甚至连伪装都懒得做了。 赖清德上台以来,修改所谓“安全条例”,强化“绿色恐怖”,一边禁书、一边锁网,更连岛内教师的言论都要管起来。 而国民党里,哪怕是新任主席,还在犹豫“要不要讲统一”,这就让人心寒。 洪秀柱的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她不愿再看国民党绑着“和平”的绷带,却不肯正视“统一”的伤口。 郑丽文当然不傻。她知道岛内民意复杂,知道“统一”两个字一出口,就会被贴标签、被抹红、被围剿。 但如果怕被贴标签就不从政,那就别出来选主席。 她说要推动两岸农业合作,要恢复国统纲领讨论,这些都是好事。 可是,如果做这些只是为了打安全牌、迎合边界民意,而不是为了朝向统一铺路,那最后也只是“维持现状”的翻版,改头换面而已。 洪秀柱说得很直白:两岸问题没那么复杂。她不是在否认现实,而是在提醒国民党别再自我麻醉。 今日之复杂,其实来自内心的动摇。不是因为对岸“施压”太多,而是岛内“信念”太少。 当年连战访陆,签下“和平愿景”,那不是软弱,而是勇气。 今天,若国民党连提“访陆”都得先算计民调、盘点选票,那还谈什么路线?还做什么大党? 郑丽文在接受采访时反问:“谁愿意花GDP的5%在军费上?”这句话说得没错,但不是重点。 重点是:如果你不愿意打仗,那你准备好怎么统一了吗? 若你不愿对抗,那你该主动出击。“九二共识”不是护身符,说了,却不走进去,那它就是空话。 洪秀柱不怕争议。她早就被贴满标签,她也早就知道,这条路不会受欢迎。可她还是说了:“和平是过程,统一才是目标。” 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国民党还不如改名叫“维稳党”。 郑丽文不能只讲“我是中国人”,她得告诉人们,“中国人要往哪走”。否则,这种自我认同,最后就会变成空洞的文化认同,而不是政治意志。 岛内民调摆在那里。88%的人希望两岸沟通,63%的人不满赖清德,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支持统一。 这才是郑丽文的考验。她不能只做“反民进党”的代言人,她得做“正向统一”的推动者。 洪秀柱之所以提出“依宪谋统”,不是因为她天真,而是因为她清醒。 今天岛内现行宪制性规定,本就承认一中原则。如果连这个都不敢讲统一,那就是自废武功。 更重要的是,大陆的耐心正在耗尽。2025年的对台工作会议早已定调:塑造祖国必然统一的大势。 大陆的策略已不再是“维持现状”,而是“创造未来”。郑丽文若能看懂这一点,就该知道,时间已经不多,机会也不多。 台湾不能永远停在“可以讨论但不能决定”的循环里。 统一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但有人必须先说出来。国民党若再退缩,就会像是站在桥头,却不敢过河。 洪秀柱的提醒,不是给郑丽文一个难题,而是给她一把钥匙。她能不能用,就看她有没有胆识。 郑丽文刚就任,党内各派都在看她怎么走。深蓝期待她讲统一,务实派希望她保中道。她若左右为难,那就什么都做不成。 2026年地方选举迫在眉睫,若国民党还想靠模糊路线赢选票,那最终赢了选举,也输掉了方向。 统一不是口号,而是路径。这个路径不是一蹴而就,但必须启程。 郑丽文现在可以慢一点、稳一点、小心一点,但她不能继续绕圈。 洪秀柱已经把话说透,说重,说满,是为了让她不要再回到过去马英九那套“不统、不独、不武”的消极路线。 今天的台湾,不是没有空间,而是没有声音。谁敢说出“统一”两个字,谁就能撬动沉默的多数。 郑丽文如果只是想当一个“和平的代言人”,那她会被时间遗忘;但如果她敢成为“统一的启蒙者”,那她就能成为历史记得的那一个。 椅子再热,也坐不稳一个没有方向的领导人。目标不明,路线再多也只是绕远。洪秀柱已经点出路标,郑丽文你敢不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