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少有人知,只留下一张照片。 没人知道,这张泛黄照片里的少年们,每个人胸口都揣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父母的名字和牺牲地。1937年12月,南京城破,日军的铁蹄踏碎了无数家庭,这些孩子有的亲眼看着父母被刺刀刺穿,有的在难民堆里与亲人失散,最小的才12岁,最大的也不过18岁。是金陵女子大学的外籍教士魏特琳女士,在难民所里收留了他们,可看着窗外日军的暴行,少年们眼里的恐惧慢慢变成了怒火。 “我们要报仇!”16岁的赵振国第一个站出来,他的父亲是国军某部排长,死守中华门时以身殉国,母亲抱着他躲在衣柜里,被日军发现后活活刺死。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所有孩子的斗志。他们偷偷联络上撤退时留下的抗日游击队,用捡来的破枪、菜刀,甚至削尖的木棍,组建了这支“金陵孤儿义勇军”。没有正规训练场地,他们就钻进紫金山的密林里,白天挖陷阱、练瞄准,晚上围着篝火听老兵讲战术,饿了就挖野菜、摘野果,渴了就喝山泉水,冬天穿着单薄的衣裳,冻得手脚发紫也没人喊苦。 这些半大的孩子,打仗全凭一股狠劲和机灵。他们熟悉南京城郊的街巷和山林,专挑日伪军的小股部队下手。有一次,3名少年伪装成卖报童,混进日军的据点附近,趁守卫换岗的间隙,点燃了据点外的油桶,爆炸声引开了日军注意力,埋伏在暗处的同伴趁机抢走了一批枪支弹药。还有一回,日伪军进山“扫荡”,他们利用地形设置连环陷阱,用石头砸、用树藤绊,硬是把十几名日军困在山谷里,最后配合游击队将其全部歼灭。两年多时间里,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打出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伏击战,200多名日伪军倒在他们的枪口下,让侵略者闻风丧胆。 日军恨透了这支“娃娃军”,悬赏重金捉拿他们,还放言要“把这些小崽子挫骨扬灰”。1940年3月,日军调集了上千人的兵力,对紫金山一带进行地毯式搜捕,还放火烧山,试图将义勇军逼出山林。少年们坚守在山洞里,粮食和弹药越来越少,有人中弹受伤,没有药品就用布条裹住伤口,疼得浑身发抖也不肯哼一声。赵振国的腿被流弹击中,他让同伴们先走,自己留下来断后,却被日军包围,最后拉响身上仅剩的手榴弹,与几名日军同归于尽。 剩下的队员被逼到一处悬崖边,身后是万丈深渊,身前是密密麻麻的日伪军。日军喊话让他们投降,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不杀”,可少年们没有一个动摇。17岁的班长周明华,把最后一箱炸药抱在怀里,对战友们说:“咱们是烈士的孩子,不能给爹娘丢脸!”孩子们紧紧抱在一起,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歌声里满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当日军一步步逼近时,周明华点燃了炸药引线,一声巨响,少年们的身影消失在浓烟中,悬崖边只留下一片狼藉的弹壳和未燃尽的衣物。 魏特琳女士得知消息后,在日记里写道:“这些孩子本该在学堂里读书,却扛起了枪,他们用生命告诉世界,中国人不会屈服。”可由于当时战乱纷飞,这支义勇军的事迹没能广泛传播,只有那张他们在山林里拍摄的合影留存了下来。照片里的少年们,穿着破旧的军装,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有的人还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眼神里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多年后,有人在紫金山的山洞里发现了他们留下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简单的日常:“今天学会了组装步枪”“打倒3个鬼子”“想念娘做的饺子”。这些稚嫩的文字,诉说着他们短暂却壮烈的一生。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绩,也没有留下响亮的名号,却用最纯粹的爱国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如今,南京的街头早已繁华太平,紫金山的山林郁郁葱葱,可我们不该忘记,曾经有一群平均年龄16岁的少年,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把最美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战火中。他们的事迹之所以少有人知,不是因为不够壮烈,而是因为那段历史太过沉重,太多英雄的故事被掩埋在岁月里。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更是为了传承那些少年们用生命诠释的爱国情怀。他们用行动证明,爱国从来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只要国家需要,哪怕是半大的孩子,也能扛起千钧重担。这样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缅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