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江苏苏州太仓

天天纪闻 2025-11-05 10:57:17

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江苏苏州太仓市那边建了好多欧洲小区和德国小镇,因此那边人称小德国,几百家德企扎堆。   这背后的原因跟德国本土现在的窘境脱不了关系,去年 4 月,德国把最后三座核电站彻底关停了,成了第一个完全不搞核电的发达工业国家,虽然不是网上说的 “爆破”,但这步棋走得让工业界特别难受。   之前他们想着弃了核能,靠风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补上,可 2023 年风能太阳能发电量都创了纪录,德国反而头一回成了电力净进口国,发电量比前一年还跌了近 10%。   更麻烦的是火电厂,之前为了搞能源转型,关了不少,像汉堡那座才运行 6 年的先进燃煤电厂,说关就关了,可现在实在没辙,议会正投票要重启 6.9 吉瓦的煤炭产能,不然冬天都熬不过去。   电力缺口只能靠进口填,虽说不全是从法国买,但法国的核电确实占了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连法国能源部长都直截了当说 “德国现在越来越依赖邻国的核电了”。   能源成本更是疯涨,过去一年电力价格翻了好几倍,对靠稳定能源吃饭的制造业来说,这简直是掐住了脖子。   本土这边坑越来越多,中国这边的吸引力就显得特别实在,德国企业用脚投票一点都不意外。就说实验室吧,德国大众早就把亚太地区级别最高的中心实验室落在了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专门搞汽车材料的测试和认证,说白了就是看中咱们这顶尖的科研环境和技术支撑。   现在更多实验室跟着过来,连团队带家属一起搬,其实就是打算长期扎根 —— 毕竟中国不光能源供应稳,产业链还完整,从搞研发、做测试到量产落地,能一站式搞定,比在德国受能源掣肘舒服多了。   这些科研人员来了也不愁适应不了,光太仓就有配套的欧洲学校、德国医院,连面包房卖的都是正宗的德式黑麦包,家属找工作、孩子上学的事全不用操心,自然愿意留下来。   太仓能变成 “小德国”,更是把对德合作的细节做到了骨子里。这的德国小镇不是随便盖几栋欧式房子就完事的,街道标牌都是中德双语,公园里的长椅都跟德国本土的款式一模一样。   几百家德国企业扎在这,从做汽车零部件的克恩 - 里伯斯,到搞检测的巨头莱茵 TüV,全是行业里的硬角色。   莱茵 TüV 干脆把长三角的运营中心放这,投的是他们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项目,每年能检测 35 万件产品,未来十年的营收目标直奔 50 亿,要是没实打实的便利,人家不可能下这么大的本。   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跟德国的标准化学会搭上线,企业联合搞标准、做认证都一路绿灯,去年光联合研制的标准就快 20 项,30 多个德国企业的专家还当上了国内外的标准委员。   更贴心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专门设了服务中心,帮德国企业搞维权、做专利质押融资,像托克斯、裕克施乐这些企业,靠专利就贷到了 1.2 亿,连资金周转的难题都解决了。   德国企业在这过得有多滋润,跟本土一对比就更明显了。在德国,企业得天天盯着天然气储量够不够过冬,2025 年这会储气库才填了 63%,离 90% 的目标差远了,政府还得限制天然气厂发电来保供应;可在太仓,不光能源稳定,供应链还顺畅,像莱茵 TüV 这样的企业,去年营收就有 1.2 亿,生意比在本土好做太多。   就算德国现在想重启煤电救急,可电力成本降不下来,工业竞争力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难怪克恩 - 里伯斯这样的德国企业敢在南京质量大会上露脸,底气全是太仓给的 —— 这早就不是简单的生产基地了,成了德国企业的 “避风港” 和创新中心。   其实这事说到底,不是德国企业想搬,是本土的工业环境实在留不住人。能源不稳、成本飙升、产业链配套跟不上,而中国有稳定的能源供应、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有太仓这样把细节做到极致的合作平台,企业用脚投票再正常不过。   现在太仓的 “小德国” 还在扩大,莱茵 TüV 的检测中心忙着扩产,更多实验室团队在陆续赶来,这哪是简单的企业迁移啊,分明是中德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德国工业的精华往中国聚,中国的市场和配套给德国企业托底,这种双赢的合作,可比在本土硬扛能源危机靠谱多了。  

0 阅读:512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