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

千金不及冰麒麟 2025-11-04 19:55:07

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台湾半导体产业是岛内经济的支柱,贡献了22%的GDP和41%的出口额。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巨头,掌握了90%以上的先进制程技术,从5纳米到2纳米节点,无一不是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美国视台湾为供应链要冲,却也担忧过度依赖。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527亿美元补贴本土制造,附加条件是受援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大陆扩产。这项政策直接瞄准台企,台积电从202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建厂,首座工厂耗资120亿美元,预计2025年量产4纳米芯片。其他企业如联电、日月光也跟进,供应链从设计到封装测试逐步外移。岛内企业面临客户压力,英伟达等巨头要求加速本土化,以避开地缘风险。经济部虽强调“台湾制造”不会停,但现实中,海外投资已超本土两倍。 10月中旬,萧美琴在加拿大多伦多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专访时,首次公开确认这一承诺。她表示,台湾已向美方保证,不仅台积电扩大在美布局,还包括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从上游供应商如信越化学的硅晶圆,到中游设计公司如联发科,再到下游封装厂商如日月光,全链条企业将参与美国投资。访谈中,她强调这符合芯片法案精神,美方提供120亿美元补贴作为保障,同时附加十年禁售先进制程到大陆的条款。萧美琴的表述直白,称此举能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避免单一地区中断风险。英伟达的Blackwell AI芯片便是例证,其晶圆虽在台湾代工,但封装需运回岛内完成,这种模式将逐步转向美国全流程。该承诺并非突发,而是台美关税谈判的延续,美方曾敦促台湾将50%芯片产能迁美,以换取市场准入。 岛内舆论对萧美琴的表态反应激烈,蓝营阵营率先开炮。中国国民党批评这是“卖台”行为,掏空台湾技术根基,要求赖清德当局“对美国说不”。台北市议员游淑慧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生态系统全赴美等于自断臂膀,中小企业将成首批受害者。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已有47家台企签署迁转协议,涉及3万多名员工。绿营内部也现分歧,部分立委担忧本土就业流失,高雄楠梓工业区失业率恐升至15%。媒体如中天新闻网直指,这番话让“护岛神山”变“美积电”,暴露民进党亲美路线短视。街头抗议虽未大规模爆发,但网络上“萧美琴卖台”话题阅读量破亿,民众留言多质疑经济安全。 人才外流是迁移承诺的直接后果。美国英特尔、美光等企业招聘团队涌入台北,开出薪资比岛内高一倍的条件,年薪从180万新台币跃至360万,还附带家属绿卡和子女教育福利。台积电资深工程师成为猎头首选,许多人选择举家迁往凤凰城。结果,高雄工厂良率从98%跌至92%,关键岗位空缺率达20%。中小企业危机更甚,90%的电子元件厂依赖半导体订单,龙头外移后,订单锐减38%,许多厂商计划转行或裁员。桃园航空城周边,失业通知函堆积如山,当地经济链条断裂,餐饮零售业随之冷清。经济部虽推出“半导体人才回流基金”,以税收优惠吸引海外工程师,但效果有限,2025年前三季度回流人数仅数百。 台当局试图澄清,经济部长郭智辉强调,赴美投资是“移植科学园区经验”,而非外移,本土产能将持续扩张至2030年。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表示,台积电第二座美国工厂将于2028年投产,但岛内投资额将达650亿美元,确保就业稳定。赖清德在国庆讲话中重申,半导体是台湾责任,呼吁全球合作。但现实挑战犹在,美商务部批准补贴的同时,要求十年内切割大陆市场,台企客户如苹果也转向多元供应链。国台办发言人回应称,此举是“割肉饲虎、欲壑难填”,凸显无底线媚美路线隐患。岛内需审视政策,平衡亲美与自主。 长远看,这一承诺加剧台湾经济脆弱性。芯片产业若空心化,冲击波及全岛,中小企业倒闭潮恐引发社会动荡。破解之道在于重获主动,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模式,专注特种芯片和精密制造细分领域。在人才上,建立回流机制,用股权激励留住核心工程师。政策层面,推动两岸产业链互补,台湾设计优势结合大陆制造规模,形成双赢格局。2024年,福建晋华与联电合作开发存储芯片,良率从65%升至82%,便是先例。若能放下偏见,复制到AI和车用半导体,台湾可避开单边依赖陷阱。否则,全球化退潮中,政治操弄绑架经济,只会自食恶果。

0 阅读:0
千金不及冰麒麟

千金不及冰麒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