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女知青李宝华返城前夜,哭着对丈夫说:“今晚过后,我们就不是夫妻了!”次日,她抛下4岁的女儿,狠心离开。40年后,女儿的一句话让她悔恨终生! 李宝华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接受过中等教育。1973年,她从上海前往河北农村插队。刚到时,她面对从城市到乡村的巨大落差,农村条件艰苦,她需要适应尘土飞扬的环境和简单的饮食。但她很快调整过来,积极参与农活,不挑食不挑活,村民们看到她的努力和文化水平,把她安排到当地小学代课。 在学校,李宝华负责语文教学,那里教师不多,她和另一位教数学的孙维民年龄接近,两人开始交流教学经验。他们的互动从工作扩展到生活细节,渐渐发展成感情。最后,他们在村里举办婚礼,没有得到李宝华父母的正式认可。婚后,他们继续在学校教书,生下一个女儿,一家三口住在村里的简易房子里。 李宝华的角色从知青转为乡村教师和母亲。她处理教学任务,同时照顾女儿的起居。孙维民也分担家务,家庭生活围绕工作和育儿展开。女儿长到四岁时,家庭维持着基本稳定。李宝华在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批改作业,孙维民偶尔帮村里处理其他事。 1978年,国家调整知青政策,允许返城。李宝华收到母亲的信,母亲多次写信催她办理手续,强调城市有更好机会。母亲明确表示不允许带丈夫和女儿回上海。孙维民注意到李宝华的犹豫,主动提出离婚。李宝华面对压力,最终决定返回城市。 1979年夏天,返城手续启动。李宝华整理个人物品,准备离开。孙维民握着她的手站在门前。女儿在院子里活动,李宝华把她抱到床上。返城前夜,李宝华坐在床边哭泣,对丈夫说出那句话,泪水滑落,她用手抹去。孙维民站着没回应,李宝华起身整理床铺。房间油灯照亮家具,女儿已经睡着,李宝华调整被子。 次日早上,李宝华起床洗脸,深吸气背起包裹走向门口。孙维民抱起女儿,跟到村口。李宝华回头看房屋一眼,继续往前走。女儿在父亲怀里醒来,李宝华挥手告别,步行到路口搭车离开农村。她就这样抛下四岁女儿和丈夫,结束这段婚姻。 李宝华回到上海,进入国企当职员。她适应城市工作节奏,处理办公事宜。几年后,她再婚,建立新家庭,新丈夫在当地上班,她生下一个儿子。李宝华管理家务,照顾儿子成长。儿子上学后,她安排他的学习生活。 随着时间过去,李宝华偶尔寄钱给农村,但联系越来越少。孙维民独自养女儿,处理村里事务。女儿在乡村学校读书,长大后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她生孩子,继续农村生活。孙维民在女儿成年后生病,几年后去世。 40年后,李宝华从其他知青那里听说孙维民已故。她决定回河北农村,坐火车到村口。村路已经铺好,她走到女儿家。女儿开门,看到李宝华站在门外。两人进屋坐木椅上。女儿红着眼问那句话。李宝华坐在那里没动。女儿拒绝她的物质补偿,继续自己的生活。李宝华回上海,在余生反复回想这次见面。她保持工作和家庭事务,直到晚年。 李宝华的故事反映了知青返城带来的家庭分裂。许多人像她一样,选择城市机会,却付出情感代价。孙维民独自承担抚养责任,直到去世。女儿成长中缺少母亲,成年后表达不满。这类经历在那个时代常见,政策变化让个人决定影响几代人。 返城后,李宝华在国企稳定下来,但她减少了对农村的联系。女儿在父亲照顾下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孙维民的病逝让李宝华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她回村时,女儿已经44岁,有了自己的孩子和生活。李宝华的补偿尝试失败,她带着遗憾离开。
